奥运与政治:台湾究竟是“中华台北”还是“中国台北”
东京奥运会已接近尾声,但体育与政治的纠缠却一直在继续。国际奥委会日前调查了美国铅球银牌得主、同性恋者桑德斯(Raven Saunders)在颁奖台上举起双臂交叉成“X”状一事,也就两名中国自行车运动员钟天使、鲍珊菊戴着毛泽东像章站上东京奥运颁奖台的举动,要求中国奥委会提交报告。这些运动员的行为被怀疑违反了《奥林匹克宪章》中禁止政治宣传的规定。
此前,台湾参赛队的称呼问题持续引发两岸媒体和网民的对抗。此次东京奥运会,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解说全数以“中国台北”称呼台湾,而2012年伦敦奥运和2016里约奥运,中国官方媒体都以“中华台北”来称呼台湾参赛队。在东京奥运开幕仪式上,日本NHK在口播中也没有使用官方名字,而是直接称呼台湾。此后,《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也不再称“中华台北”,而改称台湾选手。
其实,伴随着两岸政治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对台湾参赛队的称谓也发生过多次变化。1949年中共建政后,1952年的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允许中国大陆参赛,但尚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的蒋介石政权主张“汉贼不两立”,台湾因此退赛。195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接受台湾以“中华民国”名义参赛,引发大陆不满而退赛。
1958年8月,中国大陆奥委会发表声明,正式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一切关系。1960年意大利罗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又要求台湾不能以“中华民国”,而是以“台湾”之名参赛。妥协之后,台湾最终以“福尔摩沙”(Formosa,早期欧洲殖民者对台湾的称呼,为“美丽”的意思)之名参赛,台湾在开幕式进场时曾表达抗议。
1964年日本东京首次举办奥运,台湾也首次以“台湾”之名参赛,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继续以“台湾”之名参赛。1972年慕尼黑奥运,台湾又改以“中华民国”之名参赛。台湾没有参加1976年蒙特利尔和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中国大陆在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同时也没有把台湾的体育组织排除出去,开创了名古屋的奥运模式。此前,类似的争端解决方式往往是一方进入,另一方就必须退出。中国大陆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提出了解决台湾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设想,即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允许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在改名、改旗、改徽之后,留在国际体育组织中。
台湾奥运组织于1981年签署了《洛桑协议》,确认接受《名古屋决议》的要求,进行改名、改旗、改歌,修改后的名称为“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台湾选手获胜时,颁奖仪式上出现的是中华奥委会会旗,播放的是中华奥委会会歌。
1984年,台湾首次以“Chinese Taipei”的名义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对于这个称呼,台湾的翻译是“中华台北”,大陆的翻译为“中国台北”。大陆翻译更接近于“中国的台北”,而台湾的版本广义的文化意味更浓。
1990年北京亚运会,关于中文名称如何翻译,两岸奥委会曾进行过磋商,台湾方面希望能回避“中国台北”的译法遭大陆拒绝,大陆继续使用“中国台北”。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Chinese Taipei”又被提起,当时马英九上台不久,两岸关系趋暖,大陆同意了台湾的要求,在北京奥运会上一律称台湾参赛队为“中华台北”。
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两岸关系变得紧张。自2017年4月的乒乓球亚锦赛开始,中国央视直播比赛时,将“中华台北”体育代表团又改称“中国台北”体育代表团。2016年3月大陆修订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称,对不属于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和民间性的国际经贸、文化、体育组织中的台湾团组机构,不能以“台湾”或“台北”称之,而应称其为“中国台北”、“中国台湾”。若特殊情况下使用“中华台北”,则需事先请示外交部和国台办。
而在台湾岛内,对于如何使用称谓也存在争议。不少绿营人士希望以“台湾”之名,但反对的人占多数。2018年台湾民间发起公投,决议是否要以“台湾”名义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共有1140万人投票,不同意票577万占54.8%,这一提案遭到否决。很多台湾人担心,奥运如果过多与政治纠缠,容易制造纷扰,很可能让台湾丧失参赛资格,也会让选手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