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层的内在实力,远远远远低于他的社会实力。
首先声明,本文干货满满,读懂需要一定门槛,请细细品读。
由于篇幅过长,故而分为上下两篇进行叙述,此篇为上篇。
读完本文,对中国社会成员的利用杠杆情况认知,你会提升一个层次。
01
中上层都加了杠杆,才用他本人这么点内在实力,撬动、形成那么强的社会实力。
而底层呢?他们很少使用杠杆,甚至难以运用杠杆。他们通常是凭借体力劳动换取相应报酬,比如在工厂工作一天、加班几个小时,就获得相应的工资。中间没什么杠杆放大体商消耗所产生的价值。
我们可以在这个角度上列一个公式:
例如,我们贷款买房,假设房屋总价 300 万,只需三成首付,即 100 万便能撬动 300 万的资产,相当于加了 3 倍杠杆。这 3 倍杠杆瞬间就能让阶层或许处于弱 6 的您在一线城市城郊或强二线城市摇身一变,成为令人羡慕的中产阶层。再比如,之前的蚂蚁集团的事件,30 亿撬动 3000 亿资金,达到 100 倍杠杆,着实惊人。倘若没有“暂缓上市”这一决策,不知又会造就多少亿万富翁和千万富豪。“杠杆”一词源自物理学,只需施加少许力量,通过杠杆便能将力量大幅放大,从而撬动物体运作。当它融入金融领域,确实形象生动。然而,中上层社会所运用的,可不单单是或并非只是金融杠杆。炒房的某神、一个小目标先生、某公司总裁即便公司负债率颇高,也大胆运用了极高的金融杠杆,但像一位阶层强 2 的权力者、网红李佳琦,以及刘邦刘备这类屌丝逆袭之人,他们所借助的又是何种杠杆,从而得以攀升呢?
当「杠杆」这个词,运用到社会领域时,就是「社会杠杆」。
可以把金融杠杆视为社会杠杆的一部分,除金融杠杆外,还有其它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杠杆。它们都可以统称「杠杆」。
鉴于传说中的所谓「人性」,这类东西不轻易示人,轻易示人必被「人性」轻贱。各位谨慎阅读。
我留意到,许多公司的危机乃至破产倒闭,往往始于大规模的收购与扩张。就拿曾经风光无限的万达来说,何其威风,不停地“买买买”,像 2016 年豪掷 35 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这类举动,一个小目标先生豪情满怀,眼睛都不眨一下。那几年,他先后荣登福布斯、胡润等富豪榜单的中国首富之位,“起高楼,宴宾客”,极为风光。但 2017 年之后,形势似乎急转直下。万达从那一年起开启了“卖卖卖”的模式,直至今日。舆论爆料,万达负债高达数千亿。就连向来不差钱的王思聪王公子都曾股权冻结,沦为“老赖”。从数千亿的负债不难看出,一个小目标先生能登上首富宝座,所加杠杆之大令人惊叹。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是某种内在实力 A,加上 N 倍的杠杆,才得以拓展为社会实力 X。这是杠杆在企业扩张领域最为经典的操作方式,也是个人财富得以放大的途径。诸如房地产等企业,向来不惧加杠杆,对高负债率也无所畏惧。比如恒大,2019 年资产负债率达 77.9%,净负债率为 159.3%。因此,针对企业运用杠杆的行为,监管部门设定了三大红线(即剔除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 70%;净负债率大于 100%;现金短债比小于 1.0 倍)。恒大不幸全部踩中这三条红线。所以之前借壳上市的计划落空。
解释一下就是:比如我原本拥有内在实力 A1,凭借这一实力,我只能获取社会实力 B1。现在,我加上了杠杆 N。于是,我得到了社会实力 B2。而社会实力 B2 可能会反过来提升我的内在实力,使其变为 A2。
只要成功地加了杠杆,社会实力一定放大了,即B2一定比B1大。但内在实力不一定。可能在社会实力大了之后,会反过来影响内在实力,提升了内在实力,也可能没有多少影响。当然,少数情况下,是内在实力下降。
这或许意味着您的社会实力得以扩张,实现屌丝逆袭,成为首富,但同时:
1)加了杠杆之后,形成的社会实力,作为一个结构,更复杂,更有不确定性,更具有风险;
2)你的内在实力,hold住不加杠杆之前的社会实力也许没问题,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但能hold得住放大后新的社会实力吗?
倘若无法掌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资金链断裂”,这一结构的风险便会急剧放大,甚至引发雪崩。众多运用高杠杆、进行兼并扩张的企业便是因此而走向衰败。而且,这似乎也是阶层洗牌的一种重要方式,与阶层上升的方式同等重要。万达的“卖卖卖”,正是为了阻止结构风险演变成雪崩。许家印前段时间不断寻找战略投资,拉拢众多大佬注资支持,同样是为了防范雪崩。这一事实已然表明,中上层的“内在实力”,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强大,他们的社会实力很大程度上是借助杠杆的结果。若不借助杠杆,一个人根本无法将事业做到如此规模。而只要能够维持社会实力的结构平衡,便能安然无恙。若无法维持呢?那就只能面临地位下跌甚至被淘汰出局的结局。加杠杆意味着一个人置身于风险/收益的结构之中。杠杆越高,风险与收益也就越高。您办事托关系、运作人脉、投入某位大佬门下、借钱买房、毕业于 985 高校、利用流量、凭借权力兑换收益、依附于某个利益结构、进入一个能够享受制度或时代红利的行业,这些都是在利用杠杆、加杠杆或运作杠杆。我们来审视一下各个阶层的发力,看他们是否善于运用杠杆。我曾多次提及,社会底层主要依靠体商来应对世界,所以,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在生存链条上,都散发着浓厚的“体商”气息。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结构,诸多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实体概念,如山、树、石头、“一颗心”。意味着他们主要适应于运作实体性的事物。比如在工地搬砖,比如送几个外卖。他们的发力方式,是身体+心理→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微观的社会结构。
只要施加了杠杆,眼前的世界便会从具体逐渐放大,变得抽象。杠杆越高,世界也就越抽象。但底层所面对的世界是具体的。这表明,他们很少加杠杆,或者加杠杆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运作杠杆”这个中间步骤近乎为零。前面所列举的在工厂加班的例子,比如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工厂,不论是按照“计件”计算,还是以小时计费,都是直接用内在实体(体商)兑换为社会实力(工资),中间并未存在一个社会机制作为杠杆将其放大。所以,即便一位工人玩命工作,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全月无休,一个月所能挣到的钱,也绝对不会超过 2 万。倘若将这种不加杠杆的模式加以扩展,那便是经典意义上的“劳动”的本质。无论是在 Marxism 理论中的劳动,还是在工厂、矿山、农村里所提及的“干活”。所谓“劳动”,所获取的那点社会实力,都是通过消耗体力、脑力、心力劳动所换来的,挣的皆是血汗钱。无论是在工厂做工,在媒体撰写文章,在写字楼里担任白领,都是未加杠杆或者加杠杆基本可以忽略的劳动。这种方式看似直接,但着实辛苦劳累。如果在公式中,“运作杠杆”这个中间过程无法被忽视,而是形成一个放大系数呢?那么“运作杠杆”,至少需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机制、一种关系、一种运作。这是体商所无法触及的领域。它至少需要智商、情商的参与。能够从社会底层脱颖而出的人,至少都是凭借智商、情商运用了杠杆的人。接下来我们考察当下三种最为常见的杠杆。假设一个人的原生阶层为强 8,通过教育体制,考上 985 高校,毕业后成为码农,自身阶层的起点便为弱 6。由此可见:仅仅通过教育体制这一杠杆(文凭),他便提升了一个半阶层。这便是教育对其社会实力的一种放大。那些未运作这一杠杆,或者运作失败的人,阶层依然停留在强 8,或者通过打工,提升至弱 7、强 7。倘若一个人仅仅在工地搬砖,那么,他运用体商,只是从事经典意义上的劳动。但倘若他将自己搬砖的过程拍摄成视频,凭借情商进行表演,并在某手某音上发布,再通过智商进行一番运营呢?不排除他会成为一名网红。在此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这一社会机制,他显然运用了杠杆。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不再是搬砖的所得,而是运用了互联网这一杠杆的收益。一个处于底层的人,如果没有人际资源这类杠杆可用,比如从事装修工作的人,那基本上只能依靠体商挣钱。但倘若某个老板对他极为欣赏和信任,交给他一个项目呢?此时,他便能够承包这个项目,成为小工头或小老板,运用智商、情商组织人力施工,并获取收益。人际资源这一杠杆一经运用,他的社会实力便得以放大。
1)假如你是:身体+心理→世界,你必须具有舞台效应,有社会机制把它放大,就像工地小哥搬砖,放到了某手某音一样
2)你的发力必须是头脑+以上才可能,因为要运作杠杆,至少必须是要用智商、情商的
到达中产阶层,他们主要依靠智商、情商来应对世界。他们所面对的世界,从微观社会结构转变为中观社会结构,因此,对于世界的理解,也从实体概念转变为机制、功能概念。这使得中产阶层对世界的发力方式如下:头脑+心理→世界,这种发力方式表明,中产阶层至少已经运用了部分杠杆——通过读书获取学历本身就是运用了杠杆。中产阶层运用杠杆的情况还有很多。贷款买房、贷款开办公司、吸引投资、炒股、理财、购买基金,这些都无需多言。比如,利用平台包装自己,“整合”各类资源,追求各种头衔,都是在运用杠杆。但我们说过,社会实力是一个结构概念。社会实力越强,结构越复杂,越抽象。中产阶层虽然也加了杠杆,但在心智上更适应“实体+机制+功能”的概念,还没有伸出多长的格商的“手”,去操控一个复杂的结构。有点类似于一个小目标先生所说的“什么清华北大”和“胆子大”的区别。“清华北大”,能够适应于玩转各类工作,熟悉单位的各种运作机制。“胆子大”,则需要把控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结构。它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清华北大”可以不必运用“格商+头脑”的发力方式,但“胆子大”若不这样做可行吗?越是加杠杆,意味着内在实力和社会实力的差距越大,您若不伸出格商那长长的“手”,是无法触及的。所以,上层阶层对世界的发力,基本模式是:格商+头脑→世界,这里的世界,是一个结构概念。一个人越是处于上层,越意味着他有条件加杠杆,因为他处于社会结构的顶端,掌控着权力、资本、影响力等各种稀缺资源,这个复杂的结构相当于将他的内在实力层层放大,传递到终端,已放大了 N 倍。他的社会实力,完全是“四两拨千斤”的成果。比如,某位强 2 的人物,向下,他的意志能够传递到他管辖范围内的权力体系;向前向右,能够与同等级权力位置的人进行价值交换;向上,能够构建他的庇护体系。他的内在实力,经过这个复杂的结构,完全能够撬动 N 倍的社会实力。所以某位大人物,要达成一件事,只需一句话,结构便会将这句话放大,运作成令大人物满意的结果。但您处于中下层,说句话试试看,能办成什么事呢?
规律是:社会上层的内在实力,远远远远低于他的社会实力。所以,他已经不可能像中下层那样,去把他的社会实力当成实体把控,甚至当成机制、功能把控都不可能了,而是必须当成结构把控,主要是维持平衡。谁要是把社会实力当成实体把控,或主要是当成机制、功能把控,一定出问题。
您所能做的,只是最大程度地掌控其平衡,摆平这个,搞定那个。然后,从这个结构中获取利益,或者维持现状,或者继续向上攀登。平衡是政治的艺术,也是上层阶层维持社会实力的艺术。一位官员,行使权力时极为畅快,肆意妄为,那就意味着,他已经将权力当作手中的实体来把玩。他忘却了,权力是一种结构,是一个结构概念。实际上,在他的权力前后左右都有人,正是所有这些人共同构成了他的权力这一结构。忘记了权力是一种结构,也就忘记了这些人,忘记了这些人原本就是他的权力这一结构的一部分。所以从这里来看,对于上层阶层而言,对头脑、格商的要求究竟有多高?通过杠杆获取如此巨大成就的人,头脑、格商若不够出色怎么能行。只要头脑、格商其中之一出现问题,这个结构,便可能存在崩溃的风险。比如您看人家建国川,一手好牌,却打成如今这般bird样。上篇到此结束,下篇文章将会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来放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