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招商引资的“捕捞陷阱”:法律的盾牌还是商业的猎网?

招商引资的“捕捞陷阱”:法律的盾牌还是商业的猎网?

读者投稿 11-04 12:07 43次浏览 0条评论

近来,远洋捕捞成了热门话题,作为一名刑事律师,我不禁想起了前些年办理过的几个“远洋捕捞”案件。事情不算新鲜,但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权力较量和法律的擦边操作,让人忍不住想多说两句。


国内一些中西部城市,在招商引资上极其用心,“为企业服务”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政府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加速度”,拉来资金、创造就业,还能让城市看起来更有“经济活力”。但在这片红火的土地上,也滋生了一些专门“下套子”的“狐狸”公司。


这些公司干啥?简而言之,它们以远洋捕捞般的耐心和套路,在招商的名义下打着“维权”的旗号,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替自己撕开竞争对手的市场,抢占利益蛋糕。尤其是那些版权纷争的产业,这种操作更是屡见不鲜。


一、一场游戏版权争夺战,变成“定点打击”


话说,当年,某国外热门游戏在国内红得发紫,引发了大量衍生游戏和私服的涌现。巨大的版税市场让版权人看得口水直流,但这个版权也有些蹊跷,因为分属两方——A公司和B公司都自称是合法版权人,都对外放出话来:要做衍生游戏,可以,得交钱拿授权。


可这两家公司各不相让,形成了一场赤裸裸的零和博弈,谁收钱多了,谁就成了赢家,谁就能在国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两家代理公司分别在国内寻找地方势力进行布局,有的甚至靠上了地方政府,借着招商引资的政策,用上了“法律武器”。


二、地方政府变“维权打手”,权力的失位


某些代理公司很“聪明”,直接利用内地城市对招商引资的热情,打着“引资”牌,表面上大搞投资,实际背地里却暗中勾兑,要求地方政府为其出面“维权”,甚至“抓人”。这些代理公司冠冕堂皇地宣称自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捍卫者”,只要对手的客户拿了竞争对手的授权,便动辄以“侵犯著作权”相要挟。


政府这一看:“哦,保护知识产权,支持民营企业,这不正是我们要做的么?”再加上税收诱惑,真是“天上掉馅饼”。于是,一些地方干部就真的带着这种“打击犯罪”的“使命感”开展了一系列所谓的“维权”行动。


这里面的操作很简单:代理公司在当地成立一家皮包公司,负责所谓的“知识产权事务”,再将版权赋予这家公司,而这家公司直接向地方部门报案,称对方“侵犯著作权”。接下来就是立案、侦查、抓人,一条龙服务那叫一个流畅,仿佛是政府为了“保护市场”亲自打击的侵权行为。


三、被抓的开发者成“猎物”,一网成擒


那些拿了另一方授权的开发者被警方“请”到看守所,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他们往往不明就里,以为自己拿的授权是合法的,却被冠以侵犯著作权的罪名押了进来,这时候谁还敢挺?能“摆平”就是上策!代理公司见状,轻轻一松口,那些开发者们便屁滚尿流地签订协议,乖乖倒戈,换了“授权人”。


这种利用法律打击竞争对手的套路,不仅让人看了叹气,更是对整个法治环境的一种悲哀。这类公司借用国家机器直接通过“法律”的名义消灭对手的竞争力,让对手成为“依法”被捞上岸的猎物。


四、权力的边界何在?法律的尊严何存?


这类操作的出现,源于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的重视,以及对“引资”过程中的甄别能力欠缺,结果反而成为了商业斗争的“打手”。这样的操作并未为地方真正带来经济发展,反而为法治环境抹上了一层阴影。


所幸,有些地方的司法人员在处理过程中,能坚持法律底线,不愿意为了“一纸利益”无视正义。正是这些坚守法律公正的行为,才让这个套路被逐渐识破,也让这些公司在多次碰壁之后,索性拍屁股走人,卷款而去,留下受害者独自舔舐伤口。


五、结语:远洋捕捞的陷阱,是谁的责任?


“招商引资”本是一件促进经济的好事,但一旦失去甄别能力,反而成了商业博弈中的“捕捞工具”。当法律和公权力被轻易卷入市场竞争,甚至成了某些资本的盾牌,受害的不只是那些开发者,更是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招商引资的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而不是为商业势力护航。如何避免此类“捕捞陷阱”,才是未来该好好反思的问题。


真正的经济发展,绝不该以法律失位、政府失信为代价。希望在未来的招商工作中,更多的地方政府能把好关口,真正为社会创造出一个公平、合法的营商环境,让“远洋捕捞”的“陷阱”无处遁形。



毛奇书记,真是冤大头 认罪认罚的五宗罪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