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把握人生发展的关键点

把握人生发展的关键点

读者投稿 11-07 11:11 45次浏览 0条评论

下面2万左右的文字,是2022年4月应新东方相关部门的邀请,为在线的大学生进行的一场直播。因为直播的时候还在疫情期间,为了保留当时的情景,相关语境没有进行改变。这篇文字是作为过来人给年轻人提供一点建议和思考,所以有一点“爹味”,如果你阅读了觉得不快,可以直接划走。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把握人生发展的关键点”,我会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我看到的案例和大家分享,我们年轻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顺利、开心、成功。


01

人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环境与个人


人生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来自两个:第一是环境,第二是个人。人活着,脱离不了环境,而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个人,我们要清晰认识到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环境改变个人是什么状态,以及个人能不能改变。


首先谈谈如何改变环境。当然并不是什么环境都能改变,所以需要先分清三种环境: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


什么是大环境?包括时代、国家、地域或者地区。


时代。今天我们出生、生长在繁荣开放的改革年代,这个年代给了我们很多机会,使我们能够吃饱穿暖,思考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有足够的自由度。但如果我们生长在战乱的年代,有可能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比如现在的俄乌战争,那个地区的人民就无家可归,时时受到人生安全的威胁。所以,时代如何非常重要。


如果作为知识分子生活在宋朝,环境就相对宽松,因为宋朝有一个规矩,不论如何,知识分子最多只能被流放,不能被杀头。所以,宋朝诞生了一批特别优秀的知识分子,至今我们还在天天读他们的文章,苏东坡、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等等,他们都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但如果一个知识分子生长在明朝或者清朝,那他活动的空间,抒发自己个性、思想和情怀的机会就会少很多。所以,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时代造就了个人的发展,所以我们总说“时代造英雄”。


个人命运与我们生长在什么国家也有很强的相关性,比如有人生长在阿拉伯地区国家,信仰的宗教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任何国家都有很多的不一样。原则上一个人所归属的国家不太容易改变,虽然现在我们也可以移居到别的国家,但整体来说我们的家乡就是我们的祖国,孔子有一句话“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我们在这里歌唱、在这里生长,最后魂归故土,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深沉的爱。


地域,是指大地域,一个大的跨国家地域,而不是我们常说的江苏地区、华北地区。这里强调的地域是在说文化氛围,比如欧洲是一个大的地域概念,亚洲也是,南美洲、北美洲也是,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人文精神、风俗习惯,我们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跟这些密切相关,形成了我们的个性、思想和思维模式,这些也会倒过来制约我们的发展,因为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会更倾向于沿着这个环境形成的习惯前行。


这些大环境改变起来相对比较难,某种意义上,我们出生的时候都是被动进入到某个大环境或者某个时代中,早十年出生和晚十年出生就可能会很不一样,更不用说一百年前、一百年后。当然,由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大环境有时候也可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就是从阿富汗的战乱环境中,最后去美国重新开始升学、创作。



中环境是指我们所在的城市、学校以及在这个城市、学校相关的社会关系。中环境比大环境更容易改变一些,通常意义上我们的父母都有固定的工作、固定居住的城市,我们在16岁、18岁之前比较难以主动改变我们的城市或是学校。这时,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能自己作主的事也不太多。如果我们出生在兴旺发达的城市,成长模式就和出生在西部山区或者农村地区的孩子不一样,得到的机会也不一样。即使我们在同一个城市,所上的学校不同,也会带来命运的不同,比如有人上的是当地最优秀的小学、中学,他们考上优秀大学的可能性就大于一个在当地普通学校上学的孩子。同时我们出生在社会关系之中,所以我们的家庭背景、家庭在当地的社会地位等等,都会对我们的成长环境起到一定影响。

小环境则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等等所构成的亲属社会关系。当然,我们在小时候也可能没法改变这个小环境,我们不可能去选择父母,比如我出生在农民家庭,我不可能去选择出生在政府家庭里或是富翁家里。同样,除了家庭、父母之外,兄弟、姐妹、亲戚也不是我们能选择的。


总而言之,在16岁之前,我们是相对被动的,很难能做选择,因为我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必须依赖父母,所以父母在哪里,我们只能在哪里。但当我们成年、对所处的环境有一定决定权以后,就可以把这些决定因素放在自己手里,比如上了大学、毕业以后,原则上我们是可以有所选择的,虽然不能选择这个时代,但我们大可以选择不同的城市,甚至国家,小到可以选择是否脱离原生家庭,摆脱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过上自己独立的生活,按照自己的心意发展。比如找工作的时候,可以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甚至可以选择去农村地区或者贫困山区支教,新东方就有一些老师选择去支教。


当然,在能够自我作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能力改变环境,这是最重要的。如果缺乏勇气和能力去改变环境,环境极有可能变成制约我们一辈子的因素。巴金的《家》《春》《秋》里所呈现的最重要的冲突就是来自环境的冲突,传统的封建大家族,要求父父子子的僵化状态,如果不脱离这样的家庭,人生自由得不到伸展,人生自我发展就得不到实现。


关于如何改变环境,有三个要素:第一是顺应,因为我们改变不了的时候需要先顺应,顺应中包含等待,等待时机和机会。第二是在有能力改变的时候有勇气。第三是尽可能让自己独立,独立的状态、人格、思想、主张以及经济能力,这些都是我们改变环境时比较重要的要素,也是我们一路成长所依赖的要素。


个人因素决定了我们一生到底能够走多远以及能取得多大成就、活得多幸福。现在有不少心理学著作会对我们的个性进行分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个性也会受环境影响,比如父母比较强势,孩子就会相对软弱,家庭环境比较压抑,个人的幸福感就会比较低,这是环境给个性带来的不同影响。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使自己正向的特点和正能量得以发展,不断消除或克制自己的负能量和特点,比如自卑、消极、懒惰、心里不敞亮、自私等等。如果一个人无意识地被自己的情绪、感觉裹胁着往前走,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自己把自己淹没掉。


有些人遇到事情,都会抱怨周围的环境、人,无论自己有没有问题,他们都觉得是别人的错;有些人受到一点伤害,比如被讽刺打击一下,总是耿耿于怀;有些人做事情半途而废;有些人非常自傲,不屑于和别人合作,或者合作的时候总是伤害别人;还有一些人会贪图利益和好处,最后他们身边的社会关系和成长环境就会四分五裂。很多人人生过得不如意,失败了、痛苦了,却没有反思这可能是自己的原因。


当然,痛苦、悲伤、失落甚至绝望,也可能是外界某种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明确区分出到底是外界原因还是内在原因导致了我们的不幸和痛苦,这样才能用不同的方法来化解掉。


我们的个性到底是积极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悲伤、易放弃的?从品德方面,我们是比较自私的,甚至可能遇到利益的时候会不计成本、没有底线的,还是善良的,能够照顾到别人的?在行为上,我们是勤奋的、专注的、盯着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去奋斗实现的,还是懒散、半途而废、放弃自己的。毕竟行胜于言,理想再丰满,如果不采取行动,到最后理想也不能实现。还有在人生过程中,不如意十之八九,那我们对人生、爱情、事业的追求,是勇往直前、勇争先锋的,还是妥协让步,容易气馁的?这些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我们很容易不知不觉被自己负面的东西带偏,包括情绪、感觉、潜意识等等,使得我们的人生不再有一种向上的、进步的力量。所以,个人因素概括起来就是正负两个方向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16岁之前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是被动的,或者部分被动,因为我们不太容易自己作主。但过了16岁,尤其18岁上大学以后,我们的生命应该百分之百自己对自己负责,这辈子走向什么方向,想要干什么,将会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成立什么样的家庭,要做什么样的事业,都应该由个人负责,这时候不管抱怨环境还是抱怨其他,都不管用,而且抱怨是特别不好的习惯。抱怨父母,抱怨兄弟姐妹,抱怨同学、抱怨环境、怨天尤人,这时候就已经出问题了,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让自己开朗起来、独立起来,让自己负责任起来。


02

一个人一生的6个关键点


接下来的关键几点如果做好了,会对我们的人生有巨大的帮助和推动。我们常说一个国家的历史改变机会就是那么一两个点,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让中国繁荣富强起来了,个人也一样,我们要寻找生命中一个一个的点,让这些点成为我们成功的跳板。


第一,能否考上一所好大学?我们的小学、中学也很重要,但这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是按部就班的,所以第一个重要的关键点是我们能否考上一所好大学。当然上了好大学并不代表我们的命运就会好,毕竟好大学毕业的人当中也有很多失败者,甚至有一些有精神问题的学生,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上一所好大学一定能为我们的一生奠定更好的基础。大学的好不好是相对的,大家不要只想到北大、清华,中国有几百所大学,只要这个大学有学习氛围、学习环境、良好的图书馆,有教课相对比较好的老师、教授,就能符合一所好大学的标准。但不论如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上一所好大学就是一个人生的关键节点。当然,上大学以后,还可以有延续的关键节点,比如考研究生、考博士,或者中途去国外留学。

我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用到未来的事业中。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同样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考上大学,而是一直在农村,我现在回去看农村原来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在农村原地打转。我上了北大,知识结构得到改变,胸怀也得到了改变,在这个环境下,我个人发展的舞台就好多了。所以,一所大学跟我们后来的命运有时候可能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能否培养出比较完整的、独立的人格系统?这不是一个具体的事,但比具体的事更加重要。我们是一只永远在母鸡庇护下的小鸡还是最后能成为搏击长空的鹰?曾经有个心理学家说,人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一个蛋变成鸡,再变成鹰的过程,但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处在蛋的阶段,总是被父母关照,什么都要仰仗父母的鼻息,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有些人稍微好一点,长成了一个独立的鸡,但也是在老母鸡的照护下,总是想依赖别人,这个老母鸡不一定是父母,也可能是公司、领导,也可能是同事,如果我们一生在心理上总是对别人各种依赖,比如对权威的依赖、对权力的依赖、对父母情感的依赖,结婚以后夫妻之间可能会怕老婆、怕丈夫,总之,他们从未感受过独立的快感。独立迎来的是考验、挑战,有时候也是痛苦,必须独挡风雨、独自远行,而这是变成鹰时必要的脱胎换骨的过程。但只有把自己的身心、人格变得更加独立,能够独立决策,这才是我们生命的开始。


我当年考大学也算是独立决策,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我要么在农村待一辈子,要么考上大学去读书。我真正独立的选择是从北大出来,那个过程是我从一只鸡变成一只鹰的最典型标志,从此以后我真正体会到了鹰击长空的快感和乐趣。


在那之前,我在北大当学生、当老师,我所有的依赖都是北大,我觉得我离开北大会活不下去,我觉得北大就是我的家,是我的一个保护壳。后来我从北大辞职出来,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没有单位接收我,没有单位给我发工资,没有地方住,而且,在那一刻我还脱离了母亲对我的影响,因为母亲一直是我生命中情感最浓厚的人。我从北大出来的时候,老太太说,如果你敢从北大辞职,我就自杀给你看!在这种前提下,我的决定是很艰难的,但我最终还是决定从北大辞职,骑着一辆三轮车,把自己在北大仅有的几百本书和一个小电视拉出去,走出北大的校门。我那时候甚至不知道晚上该住哪里,但就是这样一个象征性的转折点,让我此后的人生走向了完整的独立人格阶段。



我刚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做新东方,而是去别的培训机构上课,当时的目标是通过一两年的努力到国外读书,后来决定在国内发展事业,从此以后我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的决定,再也不依赖别人,再也不考虑我需不需要保护,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这样的状态。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独立人格和独立决定权,而总是在有意无意地依赖什么,那就还没有完成自己人生的第一步。


第三,能否有几个互相砥砺的朋友?这件事情对我们很重要,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完全一模一样相知相惜也不太可能发生,即使我们找了红颜知己,到最后随着相处越来越久,也会发现大家依然有太多不一样的想法,甚至会有背道而驰的时候。但是人需要有伴侣或者伙伴才能远行,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只有一群人在一起,方向目标一致,才能走得更远。好比登山,我们从来没发现哪个登山队员敢一个人登顶珠峰,一定是一组人,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最后才能登上世界最高峰。


这里说的朋友,并不是我们一般吃喝玩乐的朋友。在我们生命中对我们起作用最大的朋友就是那些给我们带来眼光、见识、勇气、进步、资源和能力的朋友,这样的朋友能不能交到?当然能,但我们本身要先具备相应的气质,比如我们本身是愿意进步、愿意发展的,否则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朋友。高中生谈恋爱会有两种情况,一种谈了恋爱高考成绩直线下降,一种谈了恋爱高考成绩反而直线上升,后来我们做了相关调查,成绩下降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认真学习的人爱上了不爱学习的人,结果被拖得也不爱学习了;第二,两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了矛盾,年轻人感情矛盾的抗压能力比较差,容易影响成绩。而谈恋爱以后高考成绩还能不断上升的高中生,大部分是因为两个人成绩都比较好,互相鼓励、互相砥砺、一起努力希望上更好的大学。当然高中毕业以后能不能继续相爱是另外一回事,但我想用这样的例子告诉大家互相砥砺的朋友有多么重要。


大家都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按照新东方的故事拍摄的,现实中的人物就是我,还有我的合作伙伴王强、徐小平等等,他们在北大时就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就是一种互相砥砺、互相促进的过程。徐小平当初在北大是我的老师,我发现他的思想能力远远高于我,但是他是老师,我没法把他变成我的朋友。后来我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当时他在北大有一个宿舍,每到礼拜五的晚上,就会召集一堆北大老师在宿舍里聊天、侃大山,我就去为老师们提供端茶倒水的服务,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我收获了他们的思想和见识,这些思想和见识源源不断流到我的大脑中。后来我毕业在北大当老师,时间长了就和徐小平老师变成了真正的朋友,我做新东方后,把他从国外请回来,共创新东方。


王强老师当时在北大是我的班长,读书比我多了好几倍,所以他们能回到新东方、回到中国,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新信息,带来了学习的动力,比如聊天,他们就会说哪本书的哪个思想,我们应该做一个借鉴,我一看这书我没读过,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把这本书买来读,这就是一种互相砥砺的状态。


我今天能有所成就,很大原因是我身边这群人能力水平比我高,并且能给我产生正向作用的朋友,我在北大的同学,我在北大当老师后的老师朋友,后来做新东方后认识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朋友,都慢慢变成了我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我能得到借鉴,不知不觉产生了各种进步。


第四,人的一生能否找到一个好的人生伴侣?这也特别重要。有人说我就想一个人过一辈子,当然没有问题。有人可能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伴侣,有人可能一辈子只有一个伴侣,这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对方是我们的人生伴侣,能抚慰我们的人生沧桑,给我们带来人生宁静,让心灵有地方安放,同时在我们勇往直前走进风雨的时候,能给递上一把伞,在我们走向苍凉大地的时候,能帮忙准备一袋干粮,从生活中、心灵中双方都应该是互相支持、互相依靠的关系。

人生伴侣是一个平等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家里没有原则的怕老婆或者怕老公,就已经不是一个和谐的伴侣关系了。和谐的伴侣关系可以争吵,但一定会互相帮助,比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他的女朋友叫波伏娃,两个人一辈子都没结婚,但他们都看上了彼此的思想,我不知道他们对对方的容貌如何评价,因为从来没看到过相关的描述,但他们俩都不喜欢被捆绑在一起的婚姻关系,所以他们每两年写一个契约,两年之内我们俩在一起,如果两年后觉得不想在一起了,就分开,每两年写一次,一直写到两人去世,这期间萨特也爱上过其他人,波伏娃也爱上过其他人,但是还是会觉得对方更好,又回来互相相伴。两个人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互相之间砥砺一生,这样的伴侣关系尽管没有婚姻的那张纸,但也是一个好的伴侣关系。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他们这样,我们可以有一纸婚姻证明,但最重要的还是俩人之间互相平等、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如果两个人关系真的很好,还可以养育后代,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看到两人优秀的基因同时在后代身上传承下来,对人生来说毫无疑问又是一种幸福。这几天我正在看周国平老师写他儿子的一本书《叩叩》,有了孩子以后,看到孩子慢慢成长,陪他们一步一步寻找人生幸福,这也算是好的人生。


但一个坏的伴侣,有时不光会给心情带来麻烦,给事业带来障碍,甚至会阻碍人生发展。但也有些反例,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哲学家,是因为他的老婆是个泼妇,林肯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是因为他的老婆不讲道理,但这样的反例我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安慰,苏格拉底和林肯如果有很好的老婆,也依然会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这是由他们身上的基因决定的。所以,还是希望大家重视这件事,毕竟很多人从20多岁、30岁开始步入婚姻关系,现在寿命比较长,到八九十岁,60年的时光,如果两个人不能心心相印、情深意切、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互相支持,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地狱状态。



第五,我们是否有从心底里喜欢的工作或事业?除了伴侣,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就是工作和事业。如果是被动的工作,至少也得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礼拜工作五天,因为要谋生、获取生活资源。如果是自愿的事业,每天的付出常常不止8小时,我在北大工作的时候相对被动,虽然也喜欢在北大当老师,但我最多一天工作两三个小时,备备课、上上课就没了。但做新东方以后,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我的业余时间除了睡觉外,都用在新东方的工作上了。但我为什么工作这么长时间没有精神病、没有抑郁呢?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喜欢这份事业。


所以,我们能否找到自己从心底里喜欢的工作和事业很重要。工作有可能是为别人干,事业是为自己干。比如画家也是一个事业,小提琴手也是事业,在抖音上卖东西也是一个事业,只要是自己能把控的就是事业。某种意义上为别人而工作,要问自己,这份工作到底是不是一生想要?还是为了谋生临时干的一份工作?我不反对一个人为了谋生临时干一份工作,因为生命诚可贵,饭菜价更高,我们需要努力先活下来。但如果一生都在干不喜欢干、只是为了那份工资的工作,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就没意思了。人这一生只有这一辈子,我们身上所有的细胞、元素,结合成一个现在活生生、有灵魂的你,我们没有前世、也没有来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这一辈子我们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喜欢的事情、工作,一定是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充实感的事情。比如有人喜欢打游戏,我相信你当时多巴胺被激发得非常的高,但这种喜欢是一种快感,等这阵快感过去以后内心会感到非常空虚,这种就不是真的喜欢。真正喜欢的工作和事业,是调动我们的内啡肽。比如我们跑步和锻炼,就会让我们感到充实。,


比如在北大的第一、第二年,我不喜欢当老师,因为我讲课不利落,英文水平不是很高,北大学生都很厉害,听着听着就拎着书包出去了,我内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但到了第三年,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上去了,学生很喜欢听我讲课,甚至其他班的学生也来听课,这时候被人认可的成就感就很高。为什么我能做新东方30年?或多或少我在新东方会做做教学工作,我的讲座也算是一种教学。同时,看到那么多老师在跟我一起教学,新东方本身也在成长,内心自然充满喜悦。坚持做新东方,跟新东方变得多大、赚多少钱、社会地位有多高并没有太大关系。


第六,一定要学会勇于走出舒适区,脱离温水煮青蛙的局面。现在不少年轻人都考公务员,大学没毕业就考公务员,我知道大家是为了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无可厚非。公务员有一份收入的铁饭碗,不管能力大小如何,只要能熬,就能变成科长、处长等等,这实际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当然,我再次说我不反对大家当公务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奋斗精神。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一个温暖的房间里,不会感觉到自己要去奋进,但如果我们走到外面满天风雨,就一定会想办法给自己找雨衣、找雨伞,克服风雨,勇往直前。人生中充满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冒险以及不可预知的因素,要你自己努力、奋发甚至竭尽全力才能达到和完成的目标,实际是激发了你本身内在的活力和能力。


走出舒适区为自己赢得挑战,既能激发成就感,也能激发我们的能力。很多同学考研,也是走出舒适区的表现,走到异国他乡留学,更考验自己的能力,出来创业,辞掉安稳的工作,自己搬到另一个城市,寻找一份不安稳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也是一种走出舒适区的表现。


我发现走出舒适区激发人生能力特别重要。我在北大的时候,就是待在舒适区,只要在北大待下去,我就会从讲师变成副教授、教授,按部就班。我今天身上所拥有的、和复杂社会打交道、处理复杂事务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完全不可能出现在我身上。之所以我有这些能力,是我后来推着三轮车孤独地离开了北大,这时候我不得不调动所有的生存能力、生存资源,为自己发展而奋斗。


我开始做独立事业后,就有了跟社会各种关系打交道的能力,大家可能听说过我跟公安局喝酒的故事,因为新东方需要解决问题,我不得不到公安局门口等不认识的公安人员,慢慢的认识,认识以后和他们称兄道弟喝酒,最后帮我解决问题。这些东西是我在北大当老师完全不可能遇到的,我在北大当老师很傲气,但后来为了贴广告、跟各个部门打交道,各种低三下四求爷爷告奶奶,慢慢培养了我的容纳力和谦虚谦和的心态。


03

做到8点,让自己的人生更好


我们活着,让人生变得更好是我们的目的,谁也不希望一辈子过得悲伤、抑郁、不如意、一无所有。那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我站在今天这个节点去回顾,从年轻开始到现在,我觉得有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设立人生比较好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有两个要素,首先,不能太物质性,甚至要非物质性的目标。如果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是要买个大房子、买个豪车,也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目标对人生的推动力以及我们达到这个目标以后所带来的人生满足感和充实感是远远不够的。二是这个目标必须有成长性,能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有能力。比如大家设定要读硕士、要读博士、要到国外留学、要到某个大公司工作、通过大公司工作努力学习自己某方面的专业和技能,或者一年读50本书,一年要去行走20个城市,一年到两到三个国家考察,一年要找到三五个互相砥砺的朋友,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成长性人生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很具体,也可以相对抽象,比如我的人生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从农民的孩子变成大学生,第二个目标是从大学生变成大学老师,第三是从大学老师到国外去留学,当然这没有实现。从北大出来做新东方以后,最初的目的也是要到国外留学,但后来目标改变了,因为我觉得做新东方很有意义,干脆决定要把新东方做大,后来的目标也是一个接一个地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把新东方能够为社会做什么,能够帮助别人什么作为我的目标,而不是新东方应该做多大、应该有多少利润。所以不管新东方做大了、上市了,还是像现在暂时遇到困难,我的目标一直没变,我依然可以通过新东方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和社会服务,这样就可以比较长久的发展下去。



第二,要找到自己真心喜欢并且愿意长期从事的工作或者事业。这和前面提到的人生关键点是一样的,这里加了“长期从事的工作或者事业”,只有长期从事才能做出业绩,才能积累和增加厚度。如果新东方我做三年五年就不做了,再做另一家公司,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在新东方积累的资源和厚度。

第三,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研究要不断精进熟练。我们所从事的专业不一定是我们大学所学的专业,比如我们加入了某个公司,本来学的不是人力资源,但现在在人力资源部工作,或者原来学的不是市场,但现在在市场部工作,既然我们接受了这份工作就要有两个思考:第一,人力资源或者市场部的工作是不是你真心喜欢并且愿意长期从事的工作,如果回答“是”,第二就是必须在从事的领域中,不断精进熟练让自己变成专家。如果我们成为了一个人力资源专员,却没有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最多工作一年半年可能就被淘汰了。此外,以我为例,我的北大专业是英语,而且我也不讨厌英语,甚至比较喜欢,如果我愿意长期从事的工作是教学,我就可以在英语方面不断精进熟练,即使有一天没有了新东方,我也还是能回到北大去进行英语教学,至少不会完全没有工作,不会没有能力在社会中生存。


第四,一定要有阅读的习惯。我们一年原则上阅读应该不少于50本,当然也包括翻阅,如果阅读速度比较慢,一年读个二三十本书也可以。在新东方评选优秀员工、优秀老师有一个基本要求,必须要承诺自己一年阅读20本以上的书籍,才有资格参加评选,否则不管管理工作做得多好,只要没读书,就只能靠边站。当然,这主要是靠员工自觉,但我们有这样的要求,就会使很多员工真正比较认真地去读书,这样的阅读氛围就把新东方变成了一个学习型企业,大家的水平就在不自觉的提高。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的重要性在于,它相当于一年有几十个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维度的朋友,带着新的知识、新的借鉴跟我们进行交流、沟通,让我们的思想丰富、眼界开阔、见识深邃。


我每年要翻阅100本书左右,不仅是自己读,我还会和作者对话,比如在抖音上,我现在每周要和一到两位作者对话。要和他们对话,我必须先读完他们的书,同时还会把我读到的认为比较优秀的书推荐给大家,形成一个阅读环境。我通过阅读、通过和作者对话,收获了很多的思想和感悟。当然,阅读并不一定等于成功,但当我们阅读多了,未来成功的机会一定就会更多,比如老板选择自己的左膀右臂时,他一定不会选择一问三不知的人,他一定会选择知识功底比较深厚的人;女朋友选择男朋友时,一定是选择文质彬彬、知书达礼的人,男朋友也希望女朋友比较有学识、喜欢学习,这样成家以后父母都有很好的学识,可以带着孩子更好成长。所以,阅读表面上跟我们的事业没有直接关系,但背后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五,培养好自己的专注力。什么是专注力?就是我们能够集中精力、注意力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做好。现在人的专注力非常差,手机一天要拿一百次,每次几分钟,就把时间消磨掉了,最关键的是,这会打乱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深度思考能力。一个人如果缺乏深度思考能力,智商和判断力就会下降,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下降,最后作出的决策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培养自己的专注力,比如决定要读一本书,这本书两个小时可以读完,那这两个小时就不去做别的事情,直到把这本书读完。或者我们决定研究一个问题,这期间规定自己再也不去拿手机、刷视频,直到把问题想明白。


前几天我和华大基因CEO尹烨聊天,他说他读书的时候,拿到一本书稍微翻一下,如果觉得这本书值得阅读,他就会给自己后面留至少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完全把自己沉浸在书里,让自己充分吸收书的精华。为什么尹烨讲话的时候,知识点那么丰富,思维那么敏捷,整体上考虑问题那么有逻辑性,这跟他的整体阅读是有关系的,而整体阅读主要来自于专注力。


所谓专注力还有一点,把我们有用的东西用在刀口上。什么是有用的东西?我列出了四个,一是时间,二是精力,三是金钱,四是资源。某种意义上前两个是一样的,我们有多少时间,就有多少精力,大家每天都只有24小时,精力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人是差不多的,只要能保持身体健康、睡眠充足,一个人每天能相对有精力地工作学习15个小时左右。金钱、财富大家可能不太一样,但大部分年轻人都处于相对一无所有的状态。资源可能不一样,包括我们的社会资源、父母背景等等。那我们怎么来用这些东西?


一天24小时,打牌喝酒聊天也就过去了,但如果能专注阅读也许就可以读上二本书,翻阅一本书的平均时间差不多6小时左右,当然钻研性的阅读可能要花一个礼拜。这意味着同样的时间,不同人的不同使用方法所带来的效率是不一样的,精力也是同样的道理。关于金钱,我常举的一个例子,一百块钱,我们可以吃一顿饭就花光,也可以用二十块钱吃饭、四十块钱看一场电影、四十块钱买一本书。同样是一百块钱,我们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把时间、精力、金钱、资源用在刀口上,对我们的人生发展很重要。


我们每天用专注力,集中起来多学一点东西,或者多一点收获,短期看没有任何用处,就像我们每天比别人多走一公里路,短期看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一年积攒下来就是365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积累会越来越多,最后会远远把别人甩到后面。有个说法就是,假如我们一天只收获0.99,一年乘以365天,基本就没多少,但如果是收获了1.1、1.2,就能翻很多倍。


第六,要培养容纳力。容纳力和专注力有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人的精力或者耐力被用尽后,就没有心思干别的事情了。科学上做过很多实验,当一个人前期精力被耗散一部分后,给他交代一个艰巨任务,这个任务完成的比例是相当低的。但当一个人的精力没有被耗散,心情保持愉悦,把艰巨任务交给他,他的完成率就会高很多。一个人精力很好、不受情绪影响,他们对一件事的耐力远远大于他心情不愉快、心神消耗以后的耐力。


那么,怎么培养容纳力?我觉得不要太在意人际关系中的是是非非,尤其不要自找是非。很多人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把自己弄得特别不愉快,怨天尤人,稍微被讽刺打击一下,就心里难受一天,甚至想着要打击报复;别人拿了你一点东西,就小气到不行,非要把别人的东西捞回来;别人借了你5块钱,你就睡不着觉……这些情况就有点小肚鸡肠。容纳力往大了说,就是胸怀、气度。


如果我们被耗散精力和注意力的事情弄晕了,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我们会失去最重要的精力,饱满地专注人生的能力;第二,我们的命运很容易被情绪裹挟,被带到我们原来不想去的地方。能够保持一份良好心态,保证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情绪乐观,这件事情非常重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做到:第一,坚决不惹事生非,不做无聊的、让自己受苦受难的事情;第二,别人如果做了对我们不利的事情,也要能够一笑置之。有一个例子是在湖北的一个大学,同宿舍两个同学,一个同学乱扔臭袜子,另一个同学就说,你干嘛要乱扔臭袜子?那个同学就说,我扔臭袜子关你什么事?就这样一来一回,那个同学就被激怒了,拎起臭袜子就从窗户扔了出去,被扔袜子的同学一下失去了理智,抓了桌上一把水果刀就捅过去,刚好捅在那个同学的心脏上,结果一个宿舍两个人,几分钟之内为了一双臭袜子,一个被捅死,一个在监狱里面判了无期。两条美好的青春生命本可以在很好的大学里追求美好的前途,一瞬间什么都没有了。


第七,要有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愿意帮助和成全别人。这个世界上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有很多,我们要尽可能去想开心的事情,尽可能去看事情好的一面。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坑蒙拐骗,但这世界上也有很多善良、诚恳、真心的人,对我们来说,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远离那些不好的人。尹烨也说,“远离渣人,远离滥事”,但同时,我们不能对什么事情都失望。我们应该拥有一个善良、愿意帮助别人的心态,或者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别人做了一点好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You didadida me,I hualahuala You”(正式翻译为:Return a drop of kindness with a spring of gratitude.)。如果我们心中有愿意帮助别人和成全别人的心态,我们身边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会很好。心理学家反复研究测试人幸福的第一要素,就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要好,我们和家庭人员关系好,和同事朋友关系好,和领导关系好,甚至和陌生人关系好,我们就相对比较幸福、自在,就能更关注于自己终身想从事的事业,也就更加容易成功。



第八,要有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我们要做一个容易开心、容易满足、内心充满愉悦的人,看到好东西后,就像婴儿一样笑,一花一草、一树一叶都能让我们开心。成年之后,这样的心情会越来越少,我们总被各种世俗的烦恼和欲望所控制,被各种各样的不满足所控制,我们总是不开心,总是处在压力之中,对周围美好的事情完全不在意。


仔细想想,我们有多少人走在路上的时候能留意到春天的花正在路边开放,能看到小草从石头缝或者水泥缝里长出来的生命力?有多少人会在皓月在天之时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有多少人能去感受春风拂面在夜晚的美好?有多少人能感受到饭桌上一餐一饭的幸福?一餐一饭、一花一叶、微风吹过、皓月星空都能让我们自己开心起来,这种自我满足能让我们内心少生抱怨、少生怨恨,并且让我们集中注意力,用一种愉悦的心态去为我们的目标、设定的事业全力以赴奋斗。


总之,让我们的人生更好,是一种心态,这心态不是阿Q精神,而是我们面对同样的事情,我们对这些事情能够产生不同的感觉。举例来说,一个登山的人,如果他心中没有登上山头最后享受成就感的目标,登山的过程他会坚持不下来,因为那是一个超级挑战人极限的运动。当我们心中有了目标,有了对自己的期待,就会不自觉地把眼前受到的苦难和困难当做一种考验,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就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碰到的是是非非,而且会处理得更好,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容纳力,如何更加感恩一点,对别人好一点,如何对美好事物有更多敏感性等等。


04

大学期间必做的10件事


我很多年不在大学里了,对大学生生活的具体状态并不一定了解,但我和大学生打交道也不少,在大学期间,如果能做到一些事,一定是对大学生活和未来有好处的,所以我提炼了大学期间必做的十件事:


第一,要有一颗安宁和学习的心,认真度过大学美好的青春时光。以本科为例,大学校园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世外桃源,还有四年的时间与社会的纷乱隔开,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颗安宁学习的心,将来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在大学的时候一颗安宁学习的心,不光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知识,而且能让我们学到心平气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很多大学生比较浮躁,不读书天天打牌,或是去马路上逛,开始做小生意或者想创业,这都有些为时过早。

第二,认真找到自己喜欢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此处的知识领域、专业和我们所学的大学专业有时候不一定有关系,有的同学在大学是一个专业,但他内心喜欢的是另外一个专业,有的同学可以把两个专业都读好,比如吴军老师,他写了《大学之路》《文明之光》等等畅销书,他原本在清华大学读工程,学得很好,但他对人文科学也很感兴趣,清华大学是工科学校,所以他在清华大学的四年几乎每个礼拜都跑到北大图书馆看书,我也不知道他怎么能拿到北大图书馆的出入证,总之他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文理兼通的人才。如果我们对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同时也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大学就只是为了考试及格混日子,那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青春。一定要认真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和专业,如果很幸运我们喜欢的专业就是自己大学学的专业,那就用大学四年好好学一学,既提高了知识探索的深度,也横向让我们对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连接有更好的理解。


第三,一定要认识几个学识、见识、人品俱佳的导师或者老师。如果我们四年大学,没有和老师有深入的关系,也没有从任何一个老师身上真正学到东西,这就很浪费。一个有学识、有见识、有人品的老师,大家是能看出来的,如果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老师,一定要想办法和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们能从老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甚至还可以去读他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当然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我和王强、徐小平有很好的关系,同学之间是互相砥砺、互相学习的关系,但老师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的榜样、人生导师。


在大学里,如果我们能找到有学识、有见识、有人品的老师,并且保持相对比较紧密的关系,让他们在我们的学习和人生之路上起到某种引导作用,那就太好了。我在北大的时候,和一些老师的关系还比较不错,包括去年刚刚去世的许渊冲老师,他去年100岁的生日宴会是我帮办的,后来他的葬礼也是我帮办的。像这样的老师,中国翻译界的泰斗,对我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他以外,我的系主任李赋宁老师,他是我本科毕业论文的导师,他一字一句的教诲到今天为止还犹在我的耳边。有这样的老师,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做人做事的水平。


第四,大学四年至少阅读200本以上各领域的书籍,文史哲、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应读尽读。但这200本里不包含专业书籍,别说我已经读了50本专业书籍,所以只剩下150本了,我们学一个专业,能把这个领域中一本讲得特别到位的书给读透了、读烂了,比我们读10本专业书更有效。


我在北大的时候读书量还比较大,因为在北大一年365天除了上专业课,剩下的时间都是我的,我自然可以一天拿出5、6个小时来读书,所以一年能读100本书。但现在我们都很忙,没有这么多时间读书,那没关系,我们可以一个礼拜读一本书,一年就可以读52本,四年加起来就能读200本书了。如果我们在大学不读书,恐怕这辈子不会再养成读书的习惯了,也不能享受那种读书之余,坐在树底下、坐在湖边、靠着枕头坐在自己宿舍床上,认真思考自己阅读的东西,认真思考人生的心境了。


第五,除了和大部分同学搞好关系外,一定要有三四个可以彻底信赖和深聊的好友,什么东西都可以跟他们说。他们不一定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大学其他系的同学。这会让我们学会坦诚、学会交友、学会心理放松。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能判断出哪三四个人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可以深聊的。如果人没找对,反倒会引来很多麻烦事。现在很多人在网上有虚拟的朋友,但没有一个是可以深聊的,所以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得不到释放,到最后反而会产生一种孤寂、孤独、很难受的感觉。

第六,如果有可能,谈一场美好的、非功利的、心心相印的恋爱。当然这可遇不可求,我在北大上了五年本科都没遇到过,但重要的是这个定义,它得是一场美好的、非功利的、心心相印的恋爱。像《非诚勿扰》上,很多人更倾向于那些有社会地位、有豪车的人,这就比较功利,虽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们毕竟是在大学浪漫的校园里,我们有着纯粹、纯洁的青葱岁月,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能有一场美好的、非功利的、互相看上了对方的才华、个性和气质,而不是看上对方财富、家庭背景的恋爱,我们的一生都会因为这场恋爱而感到美好。当然,我们不一定能碰到,如果没碰到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人生就是这样。



第七,尽可能参加一两个组织,锻炼自己的组织生存能力。所谓的组织,比如学生会、团委、各种俱乐部、协会,诗歌朗诵会、登山协会等等,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到两个。在组织中,我们可以争取担任一些角色,去负责某件事情,这样就能锻炼我们的组织能力、生存能力、领导力,也锻炼了我们和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我在北大什么组织都加入不了,只是在大四那年,自己创建了一个大学生诗社,当时我也写诗,搜集全国大学生的诗歌,在北大印出来,这也锻炼了我的能力,由于我做这件事情,当时还和北大著名的教授谢冕老师有了很多的接触。所以,能有一个组织,既让我们有事干,同时还能锻炼我们的能力是非常好的。

第八,在大学四年期间,做两到三次社会调研或者实习活动。做两到三次社会实习,能让我们保持和社会同步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这会帮我们未来走进社会做好准备。如果实在找不到社会调研,能深度地在中国大地上旅游两到三次也很好,背着包,以艰苦的条件行走半个月到一个月,住在各种各样条件艰苦的地方,走在山川、城镇之间去理解中国、了解中国。

第九,在大学四年的时光,要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准备。人生不是一直享受美好,我们一定要付出努力,为了工作就得在大学期间找实习,为了考研就要进行研究生复习,要留学就得准备各种各样的出国考试,这些都是在大学四年中要完成的。

第十,要多参加体育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确保身心健康。我在大学期间就没有保持身心健康,这给我带来了很多痛苦和孤独。我大三的时候得了肺结核,为了治疗疾病,在医院里关了整整一年,如果不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能我早就不在了。身体健康是我们的基础,大家熟悉的说法是,我们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0,只有代表身心健康的1加在前面,所有的0才有意义。所以身心健康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条件。


05

大学期间需要注意的7件事


在大学期间,还有一些关注点需要提醒大家。


第一,尽量不要贷款、不要贷款、不要贷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些年网贷实在太容易,利息又高又还不起,最后会形成巨大的人生压力,而且还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现在已经不止一个大学生因为这种事情出事了。有同学说如果确实临时资金短缺该怎么办?第一,如果是真的贫困可以去申请奖学金、贷学金;第二,可以向周围的同学短期借钱,我读大学的时候也向周围的同学借过很多次钱,也有同学会向我借钱;第三,不该花的钱尽量不花,我相信通过合理的安排,我们肯定也不会饿着自己。等将来我们有了工作、有了事业,有的是花钱的机会。


我们当时国家每个月给22块钱生活费,我会省下10块钱左右买书,每本书5毛钱,差不多能买15本书,再用差不多10块钱左右买饭菜票、生活用品,这样我每个月还能省下两块钱左右作为积蓄,有时候还可以请同学吃顿饭,这其实是一个规划的过程。再次提醒,一定不要失控,尽量不要贷款、不要贷款、不要贷款。


第二,不要总是寻求短期快乐刺激的事情。我知道学习很辛苦,读书也很辛苦,但是寻求短期刺激的事情,比如打游戏、沉溺烟酒,表面上得到了一些快乐,但其实只不过是临时刺激了多巴胺,并不能带来真正内心上的满足。

第三,要做让自己有成就感,并且能带来充实感的事情,比如读书、跟朋友交流等等。阅读一本书后,我们会觉得内心充实,跟朋友一起在校园里散散步、聊聊天,能带来友情的满足,这些都是我们要去追寻的东西。

第四,不要讽刺、打击、羞辱周围的朋友。因为年轻气盛,说话没有分寸,很容易在另一个人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那就不值得了。当然如果同学关系比较好,互相之间自嘲一下,用调侃的方式指出对方的缺点,都是没有问题的。我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就一天到晚各种各样的自嘲、讽刺、互相调侃,因为我们同学的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地步呢?好到我做新东方,他们都能从美国回来跟我一起做,王强、包凡一他们都是我大学同班同宿舍的同学。但善意的讽刺、调侃和辱骂别人的讽刺、调侃是完全不同的。


第五,大学考试不要作弊,也不要不及格,这是底线。即便作弊没有被发现,也有可能会养成一种侥幸心理,大学作弊没被抓住,那当官了贪污是不是也不会被抓住?违法乱纪也不会被抓住?人一旦有了侥幸心理早晚都会出问题,这是一个底线问题。我们的成绩可以不是90分、100分,我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成绩就是及格万岁。考试不及格可能会被大学开除,而且这意味着没有能力完成基本需要承担的任务,那我们未来还能扛起更大的责任吗?既然我们承诺了要上这个专业,不及格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第六,不要向父母和朋友借钱创业。如果我们的父母是大富翁、有钱,那就另谈。但对于普通父母,我们向他们借钱创业,有可能是花掉了他们攒了一辈子的钱,甚至有的父母是在砸锅卖铁帮忙,这样做是在伤害父母的老年生活。也最好不要向朋友借钱创业,否则创业亏了之后还钱会成问题。如果很想创业,要么就是自己有相对比较轻松的钱,比如攒了10万、20万、30万,即使这个钱最后打水漂了,也无非是回到原来没钱的状态,这是可以承受的。或者有人给投资,做成了人家一起赚钱,做不成那就是对方损失的金钱,我们损失了时间和精力,这种情况双方都能承担得起。千万不要向朋友、父母借钱创业。

第七,学会自律。现在写自律的书很多,现在有自律能力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少,为什么?诱惑太多。诱惑导致人的自律丧失,这种诱惑有灯红酒绿的诱惑,有物质方面的诱惑,还有游戏网络的诱惑等等,在这么多的诱惑下,如果一个人还能管住自己,就超级厉害了。年轻人如果面对这么多诱惑还能有比较好的自律能力,未来想不成功都难。自律就是管住自己,只有管住自己,世界才是你的舞台。有一句话叫越自律越自由,这有点像社会环境越有平等的、严密的法律条文,个人的自由就越大。只有自律才能帮我们排除干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未来的目标才更有可能实现,人生舞台才会变得更大。


06

我的8点成败得失


接下来,我总结一下自己的成败得失,一共八点。


第一,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是考上大学,尤其考上北大对我非常重要,我在北大学到太多东西,北大的人文氛围、文化氛围、教授的水平、同学的水平都相对不错,而且校园环境也很美好。

第二,我人生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独立思考。人只有从鸡蛋变成鸡、再变成鹰的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在北大学会了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而我离开北大走向独立生活的那一刻,也特别重要。

第三,我最大的幸运是创立了新东方。我不创立新东方,现在也应该是一个大学教授。新东方一是给我带来了名利,使我生活无忧,能够行走天地,二是锻炼了我的能力,我从一介书生,把新东方做上市,再做成多元多维度的、以教育为核心的公司;第三,因为创立新东方,我能和原来的大学同学、中学同学、各类朋友和大咖进一步合作。

第四,人生最有成就最辛苦的还是创立新东方。新东方做得太辛苦,我开始失眠,身体也慢慢变得不好,我最痛苦、最绝望、最煎熬的事情也都来自新东方,当然最高兴、最快乐、最开心的事情也是来自新东方,这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如果要享受走向顶峰的快乐,就要承受走向顶峰过程中的痛苦。


第五,我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自己慢慢学会了随遇而安,去留无意。这并不是说我不再努力,不再进步,不再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不再迎接挑战,而是我对那些负面的、干扰性的、无聊的事物,能够基本做到不在意。所谓云舒云卷,花开花落,这也是从做新东方这几十年的辛酸痛苦中慢慢提炼出来的。

第六,我人生最充实的有四个方面:读书、旅行、写作、交友。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充实的感觉;关于旅行,我马上要出一本讲我行走中国和世界的新书;我喜欢写作、记录,记录下我的感悟、人生中遇到的事情,同时在过去十年每年都出一到两本书,把我的记录变成文字和其他人分享;四是交友,而且是深度、友好、互通有无、坦诚到连隐私方面都可以交流的好友。

第七,我有性格弱点。我性格中有很多特点,我是一个比较积极、勤奋、并且坦诚友好的人,但我性格中也有不好的特点,比如我的钻研力、决断力比较差,我是一个比较优柔寡断的人,杀伐决断的能力不够,在管理上常常表现为妇人之仁。

第八,喝酒伤身。我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喝酒,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不好的,我正在慢慢努力改正。


总而言之,人的一生总有成败得失,有些东西是一个钱币的两面,比如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很豪爽、很坦率的人,这跟我喝酒是有关系的,喝酒带来人的好心情和豪爽。但我们要尽可能避开负面的东西,尽可能努力正面的东西,这是比较重要的。


以上是我自己的成败得失。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多读书、多努力,做一个友善包容的人,多交往好的朋友,做一个坦诚的人,不要有太多腻腻歪歪的事情,做一个有真情和有理想的人,即使到了60岁,老当益壮,也必须要去努力。同时继续做一个思考、记录、写作的人。做一个平凡朴实的人,不要有太多花花肠子,不要自傲自满,不要奢侈傲慢,让自己尽可能的平凡、朴实。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我们看起来很牛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什么都不是,最终还是要努力修炼自己、造福他人,既为自己完善,也能同时给别人带来好处,我对自己是这样的要求,对新东方的事业也是这样要求的。我们知道生命无常,一个疫情就让中国人民动弹不得,但是依然要去努力,这就是我对自己的定位。人生相处就是随遇而安,同时好学精进,努力学习,披怀虚己,让自己能够接纳新鲜事物,让自己胸怀变得更好更大,同时助人为乐,能帮助别人一点就帮助一点。


用一句歌词来做一个结尾。尽管我现在60岁了,但我还是用《少年》这首歌的歌词:“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播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追逐生命里的每道光,让世界因为你的存在变得闪亮。成长的路上必然经历很多风雨,相信自己终有属于你的盛举,别因为磨难停住你的脚步,坚持住就会拥有属于你的蓝图。”我也希望自己像少年一样,继续努力下去。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我认为大学生必读的十本书,当然大学必读的远远不止十本。我选书的标准是,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看法、增加生命厚度、增加理解力的书:《从晚清到民国》《文明的冲突-世界秩序的重建》《变革中国》《人类简史》《世界观》《枢纽》《理念的力量》《经济学讲义》《穿越百年中东》《大学的精神》。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接下来回复一下学生朋友们的问题。


07

大学生问答

俞老师觉得是纸质书好还是电子书好?

答:我觉得两种书都好,适用不同的场景。如果是在图书馆或者家里,我建议读纸质书,可以翻阅做笔记。电子书更多是在动态场合使用,如果出差,带着厚厚的纸质书就会比较麻烦,电子书就会更好一些,一本电子书可以放上千本书,我的电子书中就有三千多本书。


早上读书真的会印象深刻吗?

答:不一定,我就是更适合晚上读书。读书其实不存在早晚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拿出相对完整的时间,至少是半小时一小时,能保证完整读书不被打扰。


我很想增加阅读量,但总是被其他事情影响,总忍不住想玩手机,没办法静下来看书,请问您是怎么坚持看书的?

答:就是之前提到的,决定了读书,那就把手机放在碰不到的地方,比如我读书的时候,我的手机一定是放在手拿不到的地方,并且对自己内心要有一个告诫,必须规定完整的一小时来读书,什么干扰都不能有,这样就可以慢慢静下心来读书。


作为大学生,哪些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哪些书需要精读?

答:这个问题需要自己感悟。我拿到一本书一般会先翻阅十分钟,判断下这本书值不值得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读书要根据兴趣来,也要想想这本书是否能给我们长见识,长智慧。所以,还是要靠自己去分辨。


如何更好地记忆书中的内容?

答:首先,看过的书等于吃过的饭,是我们头脑吃过的饭,对我们的精神进行营养,具体这个饭我们记住了什么、没记住什么无关紧要,但如果这本书的观点特别好,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观点圈出来、划出来,甚至做读书笔记,有时候翻阅出来多看几遍就记住了。我其实看书的时候会做读书笔记,就是为了方便重新使用一些观点。


刷微博、知乎、微信等社交软件,也可以获取很多知识,关注靠谱有水平的人,这样可以代替读书吗?

答:我觉得不能。我们在网络上可以听书、可以听专家上课,但读书是一个咀嚼的过程,读书过程中读到很多好的东西可以反复重读、放下书进行思考,但当我们听课或者听直播的时候,我们没有这种的思考和反刍的过程。当然,我们散步休闲的时候可以听书,我在今年已经听完了两三本大书,《大禹茶馆》《话说宋朝》《话说汉朝》,加起来200多万字,我就在散步的过程中听完了,我是倍速听,不需要太动脑子思考,边听边散步,记住历史的过程和知识就好。


如何摆脱阶级性无助,持续性咸鱼躺平,沉浸于过去的荣光和曾经的错误,有感前途迷茫和不断悔恨的心理?

答:首先这种心态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在自己太劳累、太迷茫的时候,躺平下来休息一下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人生还是要找到一个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持续性目标,这个目标就像是驴前面挂的胡萝卜,能够吊着它一直往前奔跑。


在疫情管控情况下,怎么做到自控?平衡学习与生活?

答:这个可能和大学的管控有关,跟同学的关系有关,跟自己的独处能力有关。我觉得在封控状态下,一是要尽可能保持心平气和,二是尽可能以读书和交流来平静自己的心情,不要让自己变得太孤独,也不要让自己变得太负面。


大家都说人生的关键期是高中、大学,每个人的关键期都一样吗?如果没有利用好关键期,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答:人生每一个时刻都是关键期。高中、大学当然会显得更重要一些,因为那是我们纯粹的学习时期,如果学好了,就能为未来的人生奠定更好的基础。但从我个人来说,我大学毕业在北大当老师以及做新东方以后,学到的东西一点都不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学了更多在大学学不到的东西。人生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所谓人生最好的开始,不是昨天,而是今天,人生最早的开始也是今天,而不是未来。


怎样才算是个成熟的人?

答:成熟是个人感受,当我们处理问题得心应手,思考问题周全周到,人际关系和谐美满,就是成熟的时候。


面对重重困难和关系到未来的抉择,你是怎样一路坚持走下来的?怎么不被外界所影响?

答:其实我会被外界环境所影响,但是要尽可能努力做到不被外界环境影响,让自己能够专注于做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坚持久了以后就会养成习惯,这种习惯就会引领我们越来越能得心应手地处理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监狱第一百零二篇:衣食住行(24)队列6 好消息+出狱指南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