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小红书变成了“小洋书”,几天时间增加70万用户,看起来是泼天富贵,其实对于一个中国平台来说,这很棘手。这70万用户,大多来自美国。TikTok,也就是美国抖音的禁令生效在即,美国人快要用不了抖音。博主们就不干了,给自己找了一个新的名号——tiktokrefugee,转头跑到小红书来了。
美国人跟你一起聊游戏,撸猫,谈穿搭美食,男的高鼻深目,女的金发碧眼,搞得小红书上的冷白皮美女顿时黯然失色。语言不通,自有在线翻译,双方还能友好探讨,为什么老外做中国英语的完形填空还能五个错三个。
用户们当然高兴,但这样的突如其来能持续多久,要打上一个问号。
本质来说,这是一场美国人的行为艺术。他们为的不是扎根,而是抗议。抗议美国如此蛮横无理地剥夺了他们在tiktok上的自由——你们不是不让我们上中国网站吗,我们偏上,到处上。
这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很多美国人参与到这场运动中,不为别的,只为展示大家还有选择,大家不听政府的。
据说小红书现在正在适配外语用户的体验优化,其实也顶多是让双方在语言上没有障碍。但这种优化,也仅仅限于分享生活,一旦延伸到文化层面,就会带来更多的理解障碍。这其实还好,无法交流不怕,怕的是互通有无。美国人了解了真实的中国是好事,但传播不是单方面的,中国人也会了解真实或者不真实的美国。就像美国一个博主每天看着小米su7,就有人会觉得美国满大街都是中国新能源车,两相求证,越辩越明,总会发现是谁在说谎。
再说了,小红书不像tiktok,从一开始,就不是为国外用户服务的,老外们涌入了,势必要为这些人加服务人员,加内容监看人员,加各色人员,一来一去都是成本。
一阵风,最大特点就是来得快,去得快,新鲜劲过了,蜜月期度了,那些友好交流之后的冲突、矛盾、误解都会显露出来。这是必然的。你必须度过了这个阶段,才能真正实现彼此更深的理解。
交流,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那只是表演。有效的交流,真实的交心,是要靠碰撞,先把彼此的那层壳打破,然后才看得到内里的真情实感,真心实意。
而这些交流,能够进行到哪一步,要走多深才是深,怕不是小红书说了就算。肯定要经过语料库的分析,要高频率的监测,要时刻关注那些进来的人什么背景,什么动机。这反倒是小红书的事情。而且,这些老外们带来的流量也很难变现,隔着一个太平洋,网购带货,远水不解近渴,一个航空快递买下来,萝卜盘成了肉价钱。更别说,美国出尔反尔的事情多了,接下来政府认个怂,tiktok难民们一高兴, 又扎堆回去了,剩下几十万僵尸号,就像演唱会过后随地乱扔的垃圾,小红书负责清理。言而总之,中美民众的赛博交流,是很好的。一起聊聊天气物价跳舞唱歌,这都行。但老外们还是需要对中国的舆论环境有所了解,虽然相比微博抖音这些,小红书已经是国内最peace的平台之一了,但时间一长,难保不会出现各类口号。今天是“洋悟运动”,“开眼看中国”,明天可能就变成了xxxx。老舍的《茶馆》,写了好几个时代,一个个人物在这个场景里你方唱罢我登场。世易时移,一个始终不变,甚至越写越大的道具,则是贴在店里的纸条,那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莫谈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