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还是无奈 对西安的“追问”不应结束
截至1月11日,西安多地近14天内已无新增本地病例和聚集性疫情,表明当地疫情在进一步好转。
稍早前在1月5日,西安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宣布本轮新冠疫情基本实现社会面清零,虽不排除仍有零星散发可能,但疫情蔓延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这意味着,从2021年12月9日开始,延续近一个月的西安疫情正进入相对平稳阶段,随着每日新增病例数的不断降低,疫情有望在农历新年前进一步好转。
此次西安疫情被认为是武汉疫情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本土疫情。“西安本轮疫情本土确诊病例已达1800例以上,是我国自武汉疫情发生以来,在一个超大城市所发生的病例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本土疫情。”一名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家在受访时称,本次西安疫情呈现了点多、面广、社区传播和聚集性疫情多种形式并发,上升势头凶猛的特点。
因疫情形势格外严峻,西安从2021年12月23日开始对全市采取封闭式管理,即所谓“封城”,目的是“内防蔓延,外防溢出,是必须和科学的措施。”
尽管通过严格的管控措施,西安市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持续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也受到外界的不少质疑和批评,特别是在互联网上,非议较多。
在西安宣布“社会面清零”后,《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说“尽管防疫情况有积极变化,但不能因此产生轻敌思想、松懈心态。”值得注意的是,在肯定西安防疫成果的同时,《人民日报》亦委婉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种种乱象提出批评,“从优化系统,保障‘一码通’不再拥塞宕机,到完善服务,确保所有市民吃得上菜、考得上试、看得了病……既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沉淀防疫经验……坚持把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最大限度减少防疫工作给大家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党媒评论中所指,正是西安疫情期间问题频发的缩影,而“一码通”的拥塞宕机就是最早的一个。
《中国新闻周刊》在疫情发展初期发文“拷问西安疫情”,“诚然,疫情防控之下桩桩件件都是大事,但在全国应对疫情已有近两年的经验下,一座千万级人口规模的省会城市,在压力之下的应急表现如此,难免令人大失所望。”
文章描绘了一幅混乱景象,原因正在“一码通”系统突然崩溃所致,“公交、地铁只能手动登记,连夜做的核酸检测,因为系统故障,没法查到检测结果。”“有人选择徒步到单位,发现没有一码通也进不了办公楼,再徒步回家,又进不了小区。”西安市的应急管理水平在疫情陡然增压下变得脆弱不堪,被指在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和常态化防控三个方面都表现得“并不理想”。
一名疫情期间身处西安的中国前媒体人江雪发文记录其封城生活,命名为《长安十日》,在网络上受到热传。
她说,“这城市不再有车水马龙的傍晚,死一般的寂静让人感到荒谬而又有一丝恐惧。”江雪感叹,“那些为这座城市按下暂停键的人,那些手握权力的人,他们又可曾想到,他们将怎样影响居住在这城市的1300万人的命运?如果这不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哪还有什么是呢?”
一些失序和混乱的场景令江雪失望,她说自己“苟活在盛世”,批评政府没有认识到行政力量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就像这次防疫,基层工作人员这样没日没夜的辛苦,效果又如何呢。”江雪对政府的管控逻辑不解,建议“必须逐步恢复市场秩序。首先恢复末端物流系统,让菜贩、果蔬店、超市等能进入小区供应,包括让各种救命药品进入居民手中等。并且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救助系统,鼓励民间自救等……”
“看病难”是此次西安疫情管控过程中暴露出的又一明显问题。江雪在文章中记录了一位叫“太阳花花花”的女孩的悲惨经历,“她的父亲心脏病发作,费劲周折出了小区送到医院,医院因为她所在的小区是“中风险”,先是不接受,后来勉强留下,拖了几小时,要做手术抢救,但终于没有抢救过来……”
另外一名因核酸检测结果过期无法入院而导致流产的孕妇,也受到广泛关注,1月5日,名为“A有雨有晴天”的西安网民发帖,同样称她在12月29日因为被多家医院拒绝接诊而导致流产。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新媒体“侠客岛”就此发文说,关于疫情期间孕产妇如何看病、分娩,国务院早在2020年2月就发出过相关通知,有一系列的具体要求,如“各地根据医院条件,为产科门诊及病房尽可能创造独立进出通道,落实产房、产科、母婴同室院感防控要求。”“指导孕产妇正确识别和应对临产征兆,及时前往助产机构住院分娩。对其中邻近预产期的,要协调落实产检及分娩机构,并及时通知到人,确保衔接。”等。
而饶是早有方案在前,这一可预想问题仍在西安频发,这恐怕是因为西安市的治理体系出了问题。
诸如就医难、吃饭难、考研难等个体的悲惨经历,配送难、出行难、隔离难等管控流程问题,“是否皆完全不能预料?提前做若干应急预案,疫情中根据运行情况及时调整,是否真有那么难?”
这篇文章称,社会治理归根结底是要为人服务,那就要想方设法关注到每一个人,政府不能将“抓大放小”视为正当,而应有尽善尽美的自觉及位置充分不懈的努力,这不仅是公义所在,更是道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