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8年后的继续进军 普京承认乌东独立只是开始

8年后的继续进军 普京承认乌东独立只是开始

读者投稿 02-23 22:51 708次浏览 0条评论

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签署总统令,代表俄罗斯联邦承认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两个地方政权“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到当天稍晚时候,从基辅到莫斯科的各种消息都显示俄军先头部队已开进了指定地区,开始按普京指示“确保当地和平”,至22日,俄联邦委员会(即上院)已允许俄军前往顿巴斯“维和”。

至此,一周前被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高调预告并沦为闹剧的“乌克兰战争”终于迎来了一个近乎正剧的结局,但这对外界来说可能仍是意义有限的。毕竟,自2014年的乌克兰内战以来,东乌克兰地区与俄罗斯本土之间的密切联系远超其与基辅之间的往来。这两个被基辅“禁运”、“封锁”的地区已成为莫斯科的实质领地。一种“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的气氛也从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开始,一直笼罩在此上空,并最终诱导莫斯科做出决定。

莫斯科必须做出选择

对俄罗斯各界人士来说,莫斯科对于顿涅茨克及卢甘茨克的承认并不意外。相反,莫斯科直到2022年才承认两地的“独立”反而显得迟缓了。

在推动东乌战事进展的一线军事指挥官,如斯特列科夫(Igor Strelkov)等人,以及前者在俄罗斯当局中的支持者,如俄联邦中央联邦管区全权代表晓戈列夫(Igor Shchyogolev)等人看来,俄罗斯当局早就应该在2014年前后像吸收克里米亚一样,把这两处起兵夺取的领地收归己有。

但出乎这些“爱国人士”意料的是,俄罗斯却在前线取得优势,打退乌克兰大军的围剿之后,在2015年组织了第二次明斯克会谈,并根据协议拆解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联盟,即“新俄罗斯共和国”,还有意抽调了前往一线参与作战或指挥的俄方人员,使东乌民兵武装落入长期放血的困境。

虽然晓戈列夫等人理解“是领导人展现了极大的忍耐力才签了明斯克协议”,但更多俄罗斯普通人从情感上不能接受:面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更贴近俄罗斯的东乌克兰地方遭遇基辅“纳粹匪帮”、“破坏分子”(俄罗斯媒体语)的蹂躏,很多人的一腔热血已经沸腾。

于是,普京的“和平”努力在这些俄罗斯“爱国人士”眼中业已成为一种痛苦,而“承认卢甘斯克和顿巴斯”也成为俄罗斯左、中、右各界从2014年后逐渐形成的共识。

事实上,也就在2022年2月15日,即美国预告的“乌克兰战争”开战前,一份由俄罗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提交,包括顿河哥萨克领袖等人联署的呼吁“普京承认东乌克兰两个共和国”的议案即已预告了莫斯科的异动。普京在2022年只不过终于顺应了俄罗斯最大的民意。

更亲近的势力范围

就东乌克兰的现状来说,这两处俄语区与莫斯科始终有着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

资料显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是乌克兰的俄语区。前者说俄语的民众达到了74.9%,后者以俄语为母语的民众达到了68.8%。两地人口合计约200万(乌克兰官方称约有370万)。其中至少55万人来往于俄罗斯与东乌之间工作、学习。

为此,莫斯科方面先从2017年开始承认两地护照、文凭等合法,后到2019年立法,认定两地民众可以“出于人道主义目的,以简化方式申请俄罗斯国籍”并获得俄罗斯护照,这导致两地每年约有至少20万人获得俄罗斯护照并变相入籍。在乌克兰两届政府大搞“去俄化”、“乌克兰国语教育”之际,东乌民众与莫斯科的关系就被拉近了。

此外,相对于乌克兰当局从2017年阻断东乌与西乌之间的经济往来,莫斯科就第一时间承接了濒临破产的东乌克兰地区的经济。

到2020年,俄罗斯还取消两地企业向俄出口货物的配额,并使之直接与俄罗斯的公共采购系统对接。这使得东乌地区已经在经济层面上已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到2021年11月,直属俄罗斯总统府的《观点报》即称“顿巴斯几乎将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而今,这一地区果然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一环。

当然,普京和莫斯科方面承认乌东地区除了长期以来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有应对局部外交小气候的意图。

首先,俄方进占了北约东扩后的前沿阵地,成功把乌克兰问题及其背后的俄安全关切、欧洲安全问题塑造成俄美下一阶段互动的焦点。由此掩盖了美俄就欧洲势力范围的争论与勾兑。

其次,在美国炒作乌克兰战事,拉动经济,引发了市场一定幅度的波动后,俄罗斯后一次炒作的收割效应更为明显:到21日,全球黄金、原油、天然气价格大涨;这种肉眼可见的风潮甚至再一次推动了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

由于乌克兰战事还会涉及全球粮食、能源供应,掌握了乌克兰问题的道德高地和主动权的俄罗斯有可能会继续采取措施。考虑到普京甚至要求俄罗斯议会考虑解决东乌地区基于乌克兰当局的“种族灭绝”问题。这使得俄军的开进可能只是一切的开始。


江苏省委省政府调查组发布“八孩事件”调查处理结果 乌克兰危机与中国立场:不选边站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