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赚到人生第一个1000万的三个决定
听到有一种说法,没赚到1,000万的人,不要听他跟你谈成功和人生,平哥赚过1,000万吗?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也不想跟谁谈人生,毕竟我自己也很年轻啊!
但作为一个快满35岁的轻熟人士,打过工,创过业,对20多岁的人如何能打好人生的基础,我还算有点发言权。
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不像那种五六十岁的成功人。
我对20多岁男性的人生痛点仍然有深切的感受。
所以我打算分享下我自己的经历,聊聊这个话题。
确实在30岁之前赚到了自己的第1个1,000万。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大概24岁。
大学期间我做了一个创业项目,赚到了一些钱,也有不少用户,但终归还没有大到让人注意的程度。
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大学生鼓捣这种东西属于不务正业,能有什么出息?
20出头的平哥对自己的认可度相当不高。
我觉得自己当时唯一的优势就是有点志向了。
毕业后,我决定找个国企上班,这样我好有时间继续折腾创业项目。
一家央企的总部给我发放了Offer,我顺理成章接受了。
随即我和我的合伙人,也是我的大学同学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位置选在清华大学的南门。
不到一年时间,创业失败了,我也从央企出来了。
虽然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稳定、收入优渥,发展前景也不错。
但一个一眼看到头的职业,一个缺乏竞争跟进取的环境,实在让我厌恶,我觉得在这个地方多待一天都是对我的精神摧残。
我开始认真考虑接下来应该干点啥。
那时我们很多同龄人喜欢去BAT,年薪30万起步(那是10年前,北京当时平均房价只有三四万),福利还好,看起来非常光鲜。
但当时我听说一个清华系的创业公司正在招人,团队很不错。
于是我决定去看一看。
结果这个创业公司很快就决定要我,周五面试,周六就给我发了offer。
我稍微思考了一下,当即选择加入。
为什么呢?
其实是直觉。
我认定加入这个团队成长更快。
我不是那种要拿很多offer比来比去的人。
我是那种预期明确,差不多就行的人。
结果,辛辛苦苦创业一年多,公司CEO跑路了。。。
CEO走之前还泪洒现场,顺手给大家画了个饼,说什么江湖再见之类的鬼话。
我当时第1次意识到精英的虚伪,原来他们都是这么骗人的啊!
有一种学到了的快感。
这一年多没白瞎,我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维系了好几个项目,还给中国开源社区做了不少贡献。
我的能力和潜力被老板们看在眼里,他们都争相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团队,以便继续压榨。
平哥又面临选择了。
当时我已经拿到了BAT的高薪Offer。
是去BAT还是继续创业呢?创业又跟着哪个老板呢?
我决定找当时还土鳖哈哈的CTO聊聊。
土鳖老板把我约在中关村的咖啡厅,天花乱坠地讲他要做的事,并顺手画了一个饼,承诺会给我一点公司的股份。
我对股份不感兴趣,但我认为他敢折腾,有水平,跟着他能学到东西。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对他感觉很投缘。
于是我下定决心跟着他继续创业。
但这个决定也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
我当时也很担心,如果再创业失败老板又跑路了,我可能就再也去不了BAT了。
连续放弃了两次“好工作”机会的我,可能就要被很多“优秀”的同龄人抛在后面了。
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害怕落后于人的焦虑感更可怕的了。
那可真是一段难熬的日子。
没成想,我那个土鳖老板创业4个月,团队就被另一家公司收购了。
无语了。。。
土鳖老板问我要不要继续跟着他,我发现这家新公司正在成长期,于是很爽快的答应了。
土鳖老板刚去人家的地盘,不好给我涨工资,觉得很对不住我,于是给我搞了很多期权,顺手又给我画了一个饼。
“以后干好了,工资我随时给你涨回来”。
大家听这话是不是特耳熟,都是老套路了。
这些期权当时并不值钱。
我气愤又委屈,甚至想换个工作算了,但冷静下来想,只要成长快,我就能接受。
又没成想的是,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了一家超级大公司。
我那个土鳖老板,和这家公司的老板,都成了大人物。
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我就发现自己已经不需要涨工资了,因为我手里的股票已经远超1000万了。
意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天,我刚满二十九岁。
现在看这段经历,似乎一路打怪升级特别爽,其实人在其中,是感受不到的。
成长就像是爬山,只有你成长到一定的阶段,爬到一定高度之后再往下看,你才会发现,卧槽,原来我已经到这儿了。
但你在爬的过程当中是感受不到海拔变化的。
我后来曾认真的复盘过20多岁时这几次决策,首先这几个场外因素很重要。
第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我在大四和研究生期间就进入了这个领域,早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所以老板们愿意高看我一眼,给项目,给机会,因为当时很多人根本不懂移动互联网。
而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之巨大,更是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力。
所以,有没有天时,有没有时代的大潮,这是第1位的。
在一个足够大的浪潮中获得一个好的出发位,这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第二,父母给我大胆选择的底气。
我早早地就购入了北京房产,加上我收入较高,所以心理状态非常稳定,极少为外界的纷扰波动。
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能有条件专注于自己的意志,绝对是一种极大的幸运。
所以说投胎是技术活。
我没投到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但我的父母非常开明,他们是传统的儒家式的中国父母,能够坚定地支持他们的孩子。
我以后也会这样照顾我的孩子。
外部因素之外,就是主观因素了。
这里也有2点。
第一点,对未来的预判能力。
这几次决策,用马后炮视角看都很容易。
但当时谁又能判断未来呢?
谁能判断出来5年后10年后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但你对未来有没有答案,恰恰是人和人之间的分水岭。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确定性高的东西。
人们宁愿去挤一个看似稳定的独木桥,也不愿意尝试冒险造船。
现实是,提前看到对岸的光明前景,并敢于造船和摇桨的人才能拿到红利。
第二点,疯狂追求成长性。
我年轻时的心思比较纯粹。
好几次决策的内在逻辑都是一致的,就是追求成长性。
极致地追求高成长!
追求高成长性对于任何一个20多岁的人其实都成立。
但到底什么决策能带来成长,这个还是要每个人具体判断。
这也会涉及到你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
前不久读《穷查理宝典》,我很认可查理芒格倡导的跨学科认知。
大量的读书,读学科顶尖智慧,读经典的闲书,对五花八门的知识都专注地吸收。
确实会有利于自己做出高质量的人生决策。
我疯狂追求成长性的选择逻辑,一直延续到了30岁。
一直到我放弃了1000万去独立创业。
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