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的环境
有关留置的文章已经发出三篇,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当然,更重要的是为部分家人正处于留置状态中的朋友答疑解惑。能帮到困境中的你们,我感到十分欣慰。
最近写下的有关留置的文章,毕竟都是本人五年前的经历,很多状况和信息都有些滞后了(比如留置期间的工资等待遇问题),这两天通过和大家的沟通和交流,更新了部分以往的认知,令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现在的我,已不是五年前的我,身份与地位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过往的不堪已经使我被主流社会遗弃,基本丧失了正面意义。或许是不甘寂寞的内心和对相同经历者的同情让我又一次次拿起笔来叙事抒情,期望在排解自身愤懑的同时,尽可能帮助那些需要慰藉的人们。尽管笔耕辛苦耗神,我也将义不容辞。
世事变化莫测,但是我们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心情则如日出日落般永恒不变。特别是在黯淡无光的岁月里,我们更该“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以上的话送给近期家人已经入监服刑的家属们。
今天这篇文章我再说说留置的环境。这里所讲的“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自然环境,另一个是人文环境。
一、自然环境
留置的自然环境大家通过一些图片就能基本了解(本文所配插图最接近我留置期间所处房间的布局及陈设),我在文章里就不再赘述了。概括一下:被留置人所处房间的格局类似宾馆标准间,形式极简,色调单一,白光刺目、质地柔软。
除去被褥,房间内没有任何物品,卫生间内也是空空如也,让人感受不到任何生活气息。被留置人只有在“方便”时才可以申请手纸,而洗漱用品则在洗漱时间才由看护人员送入。
房间内的四壁和桌椅都是灰色,表面包着厚厚的海绵,连地面都是软性的地胶。这种刻意营造出的“柔软”不仅仅是起到了保护作用,其透露出来的“阴柔”更令被留置者绝望,足以化解正常人内心的刚烈与倔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留置室内白色的灯光醒目,甚至有些刺眼。从留置中心到看守所,再到监狱,整整三年半的时间,我没有感受过黑暗,就算紧闭双眼,眼前也是灰色。连黑暗都成了奢求,难熬程度可想而知。
二、人文环境
比起“质地柔软”的自然环境来,留置地的人文环境可谓生硬冰冷、毫无温情,整个过程弥漫着诱捕的氛围与令人不安的戾气,令被留置者深陷无助与恐惧之中。
现阶段JW的核心人员多是由原反贪污贿赂局转隶而来,其办案手段都是“科班”式的,举手投足甚至连表情神态都相当专业。而留置期间专案组的办案人员除了几名主要成员(组长、副组长)来自JW外,基本上都是从各系统(公安,检察院,司法等)抽调的“精兵强将”,各司其职,整个体系毫无破绽,运转起来效率极高。
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被留置者面对如此强大、如此精密运转的国家机器时,其心理承受的重压可想而知,心理素质欠缺者心态的土崩瓦解仅在一瞬之间。
留置期间的另一类群体就是众多的看护人员。现在的留置中心都有看护大队,隶属于监察机关(属事业编制)。每个专案组配备的看护人员分为四班,每班两人,每隔一个月更换一批。
看护人员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值班时均着黑衣黑裤,面无表情,除了提醒被留置者坐直坐正外,不允许与被留置者有任何形式的交流。我有时实在坐着无聊,曾经试着与看护人员攀谈,结果不是被声色俱厉的训斥一顿,就是被冷嘲热讽几句。当然,也有善良的孩子,轻声提醒我不要说话。看护人员的另一项职责就是记录我每日的一举一动(包括喝几次水,去几次厕所)。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下篇继续。
有个兄弟问我,第一次被JW叫去问话要注意什么,以后的文章里我会友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