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的过程—3、如戏
人生就像一场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各自的台词。留置的过程更是将这一切演绎得入木三分。
相较于漫长的人生大戏,“留置”这一特殊经历更似缩微的人生、凝练的短剧,精彩程度毫不逊色,其情节起伏跌宕,过程意味深长,当然,结局必然毫无悬念。
既然是戏,那就必定有剧本,有导演以及众多戏份或多或少的演员,至于谁是谁,大家就自己对号入座吧。
在这篇文章里,我就接着讲讲留置期间这场大戏中的众生相,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妥之处,权当戏言。
自从对我宣读《留置通知书》之后,专案组的办案人员就像“走马灯”一般粉墨登场,能看出各类“角色”的出场顺序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丝丝入味,让被留置者在不知不觉间就融入剧情,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感觉。而办案人员的言语、举动,甚至表情,更彰显出“科班”出身的专业素养,让被留置者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心理压力。
当然,虽说处于对立面,但肯定不会全是声色俱厉的脸孔,因为要是言语过于激烈,难免会使被留置者产生抵触情绪而做出过激行为。那样的话,专案组就会陷入困境,导致办案周期延长,办案人员也会骑虎难下,不好收场。所以,必定会有两位年纪较大的办案人员先对被留置者打出感情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也就是所谓的“先礼后兵”。经过留置首日这两位相对和蔼办案人员的谆谆教诲,一般而言,百分之八十的被留置者都会在这充满温情的第一幕剧情下“缴械投降”,这对专案组来说是最理想的结果。
当然,既然是对立面,双方的诉求截然不同,只打“感情牌”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势必有一个心理博弈的过程。这样,需要进入下一个场景,这个阶段就要考验办案人员在法律方面的专业性了。于是,在第二天,政策法规宣讲戏码上演,两位文质彬彬的办案人员会出现在被留置者面前。他们首先会帮助被留置者分析当前的案情,然后给出相应的结果,目的是从理论上打消被留置者的侥幸心理,避免做无谓的抵抗。百分之十的被留置者在这充满理性的第二幕对话中无可奈何地就范。
如果感情牌不起作用,政策法规教育也没有成效,那么针锋相对的正面冲突就在所难免了。第三幕随之而来,一般是公安和司法(公安的刑警和监狱的司法警察)作为主角登场。办案人员的职业身份和专长决定了这一幕必定是火花四溅的激烈场景,至少音量会高出许多分贝。有些入戏太深的办案人员,还难免会出现一些“指指点点”的举动,这是为了震慑被留置者的心理,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还好,他们绝大多数还是比较有分寸的,主要是用犀利的眼神和严厉的措辞,毕竟以前都在一个系统里,多少会有所顾忌。百分之八的被留置者经过这样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洗礼,基本上都会选择坦白从宽,以免抗拒从严。
所有的这一幕幕场景,包括被留置者和各个办案小组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室里的专案组核心人员的观察和掌控之中,他们会根据被留置者的各种反应来分析其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迅速做出应对,进一步采取更合理的策略,以求突破被留置者的心理防线。
第三幕过后,专案组的负责人会根据具体情况,伺机出现,对被留置者的思想防线进行决定性的最后一击,被留置者的心理防线就会彻底崩溃。
于是,在这样系统而缜密的铺垫之后,精彩的剧情轮番上演,随着人物纷纷谢幕,所有障碍均被清除,一切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了。
经过几轮的较量,百分之九十八的被留置者都能以每日坐姿端正的态度配合办案人员的工作,以求尽快结束这场磨难,走出这个生不如死的地方,哪怕终点是监狱。
当然,还有百分之二左右的被留置者不在上述情况之内,他们要么自始至终沉默不语,要么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抗争。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这些行为都不会为自己争取到任何权利,只会给自己下一步移送司法增添一抹灰暗。
我曾是这百分之二之一,作为过来人,我极力不赞成这种貌似硬汉的行为。因为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单田芳评书说的好:“是龙你得盘着,是虎就你得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