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第三十三篇:能工巧匠(3)美食家
除了劳动、生产技能登峰造极外,懂得享受的犯人们也把生活技能演绎到了极致,因地制宜的,用极致简陋的生产工具也能烹制出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正是这种“苦中作乐”的劲头,才让这些曾经完全迷失自我的人们逆流而上,绝境逢生,让你不得不慨叹人性的坚韧与顽强。和我一起在“后道”检验区干活的一个犯人老刘就是这样一个高手(犯人老刘,五十多岁,东北人,入室盗窃金柜被判了十五年)。
监狱的伙食粗陋无味,仅仅能让人吃饱而无任何滋味而言。因为菜里没有什么油水,所以往往当时饱的不行,没过多久又会觉得饥饿难耐,所以不少犯人会把多余的馒头从食堂偷偷带回车间(原则上不允许,但是为了有劲儿干活,管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饿的时候垫吧垫吧。一开始,我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觉得挺挺就到下顿饭了。谁知道肚子实在是不争气,没过几天,每到上午十点多和下午四点过后,就饿得咕咕直叫,前腔贴后腔了,没办法,我也加入了这个“加餐”的行列。一天上午,我刚把冰凉的馒头塞进嘴里,突然觉得一股异香扑鼻而来。人在饥饿的时候往往嗅觉是出奇的发达,我循着香味寻找,终于发现了它的源头——我检验工位旁边的案板下面,老刘正在烹调着他的美味。
检验区域,地处车间一隅,监区的管教基本上不会经常过来巡视,所以相对安全。特别是案板下面,属于监控死角,更是万无一失。对于我来说,工位的案板下面就是运动场,而对于老刘而言,他的案板下面就是他的厨房。每天上午九点半,管教的例行巡视结束后,老刘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先是假装若无其事的环视一下四周,然后慢慢蹲下迅速钻到案板下面,用两个通电加热后的大熨斗,把抹过辣酱、夹着香肠的馒头紧压在一起,过了几分钟,一股焦香开始弥漫,老刘的“监狱三明治”就新鲜出炉了。因为是“邻居”,再加上存在很大的风险,老刘总让我帮他“打打眼儿”(就是放哨),作为回报,会帮我“来料加工”。从此,我原来冰凉的馒头变成了焦香四溢的“火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避过了监控摄像头,但老刘制造出来的香味还是出卖了他的厨房所在,监区管教发现了他的秘密,他的“炊具”(两个大熨斗)都没收了,因为不是“现行”被抓,老刘幸免于难,没被严管,只是被调整到生产线上踩缝纫机去了。从那以后,直到我调离四监区,再也没有闻到过那股沁人心脾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