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留置的过程—9、等待

留置的过程—9、等待

读者投稿 02-25 18:03 101次浏览 0条评论

留置的过程—9、等待

最近很多朋友发现我已经发布的文章会莫名其妙,毫无征兆地突然消失。起初,我也很纳闷,我在自己的“后台”分明能看到所发文章,为什么读者却看不到?本以为是网络的问题,后经粉丝点拨,多次向平台咨询才得知,是因为文章中有不适合发布的内容而被“下架”,这才解开谜团。

因自己的疏忽,再加上舆论环境的限制,给读者带来不便,这是我的过失,还望大家谅解。对于这样的结果,至少我是完全理解并接受的。因为毕竟“家有家规”,不能为图个人的一时之快,给平台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与负担。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感谢平台为我们营造的相对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

我所写文章多为记叙文体,不具备说明文答疑解惑的参考功能,更不具议论文针砭时弊的影响力,请大家不必过分解读,就当看连环画,图个热闹吧。或许抱着这样的心态,能让我“点灯熬油”写出来的文字“存活”得久一点,以便更多感兴趣的朋友们能够看到。

这篇文章我继续说说留置后期难熬的等待。

被留置者写完了《悔过书》,留置结束便进入倒计时。被留置者此时就进入了望眼欲穿的等待阶段,虽说只有十天左右的时间,但那种渴望脱离苦海的急切心态,会让被留置者觉得时间仿佛是凝固的。这个时候,不再有大规模的提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零星的补充问讯,往往一个问题就匆匆结束,目的是完善提审笔录,使留置结论毫无破绽。

经过数月的紧张工作,此时的办案人员也尽显疲态。尽管每天有一定金额的补助,但是长时间的集中隔离也会让人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经过之前的种种对峙与斗智斗勇,办案人员和被留置者似乎都不愿意再度提及过往的不堪,个别年龄稍大的办案人员对被留置者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似乎不再是那么的无情和冷酷,甚至个别人威严的外表下多少还能感受得到一丝的同情,毕竟以前都是“同志”相称。当然,绝大多数办案人员依旧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胜利者的姿态藐视着他们眼中的腐败分子。

对于被留置者来说,因为之前光鲜的过往已被抹去,所以他们在这个阶段往往会经历重大的心理转变,每日目光呆滞、习惯性的冥思苦想,开始规划自己惨淡的后半生。当然,这些天马行空的规划一般都是建立在悲观基础上,建立在基本生存的基础上。在这个时刻,没有人会乐观,留在被留置者脸上的只有苦楚和无奈。因为对未知前途的悲观,会有少数被留置者心灰意冷,甚至出现极端的自残等行为。这是内心崩溃的表现,建议组织在这个阶段予以一定的心理疏导,不是说好了“治病救人”嘛。

我在那个时候,估计自己大概率是会被开除公职的,所以每日都盘算着若干年后的出路。还好,我的心态还不错,不太担忧自己将来的谋生手段,对自己能自食其力还是充满信心的。

在那段人生最黑暗的日子里,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岁月静好,千万不要“物是人非”。但,事情发展往往都会遵循“墨菲定律”,肯定都是事与愿违。

就这样,从被留置者到办案人员,所有的角色都在坚持着、盼望着、等待着,恨不得马上逃离这个令人倍感压抑窒息的空间,回到文明社会中呼吸正常的空气。当然,分道扬镳后的前路绝对截然不同,有人会走向毁灭,有人则会迈向辉煌。

在拷问我们这些所谓的“堕落人性”之前,能否先审视一下我们的组织制度,寻求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任用体系,别干或者少干那些“秋后算账”的事,防患于未然,这样不是更利民、利国、利党吗?在加大力度惩戒腐败分子的同时,我们的纪检监察机关为何不能把注意力从微观的个体上,转换到宏观的意识形态上?深思一下,是什么催生出如此之多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到底是人性的弱点,还是其他方面的缺陷,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拥有大智慧的党和政府去思考吗?

我说这些,一不是辩解,二不是祈求同情。用句东北老百姓的土话形容一下:“孩子死了,来奶了。”


留置的过程—8、悔过 关于广西百色城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员工陆建林违反职业道德及破坏他人家庭关系的举报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